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五院士纵论城市规划

成都日报 2021-09-26 03:54 大字

25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在成都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

本届年会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城市规划学术盛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我国规划理论与实践系统性回顾和总结,对未来的规划愿景展望和畅想。

作为会议的重磅内容,第一天的全体大会邀请了数位嘉宾作致辞、演讲,作主旨报告,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5位院士和中央部委、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等。而本届年会也是参会院士最多的一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

让货品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小区

“在未来,通过地下智慧物流系统的构建,大家网购了东西,商品可以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小区”——昨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立体城市》主题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奇思妙想”。

在谈及交通的绿色转型时,他表示,交通占了总排放的1/3,要采取多种减排措施,包括地面交通要转入地下,交通工具要电动化,即不用化石燃料,用绿色能源,“具体包括推广新能源电动车,发展高铁等地面轨道交通,以及以地铁为主的地下轨道交通。未来还要发展城市的地下快速路,来弥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不足。”

与此同时,他建议城市要建设系统化、网络化的地下智慧物流系统。“据统计,全国800多亿个货物包裹都是通过两轮三轮摩托车来运输,这样城市地面交通负担非常重,也造成很多事故。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设地下的智慧物流系统,采用电动的、自动化的程序。通过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包括通过管道到达街区的便利店、到达小区包裹集散地。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成一个连接城市各生活小区的地下管道物流运输网络,达到高度智能化。未来这样的城市如果建成,人们购买商品,点一点鼠标,货品就可以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小区,实现自动提货。”

在他看来,地下空间的作用还有很多:“城市防灾减灾、建设韧性城市,离不开地下空间。”钱七虎院士表示,对洪涝灾害,要建设大量的地下基础设施;通过建设综合管廊,把管线转到地下,可以防震、防台风、防空袭,提高“城市生命线”的防灾水平。城市的软件库、数据库、种子库都可以建立在地下,以提高防灾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

建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要关注两个高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作了题为《我国空气污染和危害趋势评估》的主题报告,跟与会者分享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他在报告中表示,空气污染来自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排放——污染物排得越多,污染就越严重;第二个是大气传输和大气的静稳天气,碰到很糟糕的静稳天气,污染物会在空气里聚集,造成严重污染,这两个因素共同形成某个时段、某个地段的污染。

在谈到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室内空气质量时,他介绍道,世界卫生组织对室内空气的监测高度(通常把它叫做呼吸高度),大概在1-1.5米,或者0.5-1.5米,“它的意思是说一个成年人站在那里,口鼻的位置大概在1.5米上下。可是事实上很少有人在家里天天站着,我们很长时间是睡着或躺着的,大概距离地面50厘米左右;坐着的话就是60厘米左右。尤其对婴儿来说,他们在地上爬着玩的时候,呼吸高度是很低的。针对这一研究成果,我们一直在建议有关部门在针对室内空气的标准制定时,增加一个选项,做两个点的测定,就是1.5米一个,大概0.5、0.4米再测一个。”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

在城市建设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及工业化建造方式

作为人工智能方面的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在《智能技术开启绿色城市新纪元》主题报告中,从4个领域向大家展现了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若干变化,既有严谨的逻辑,也有鲜活的案例。

城市建设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他表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把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城市建设进行深度融合。“住建部等十三部委提出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颁布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智能建造业也纳入了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什么是智能建造?简单地说,就是智能技术与先进的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一种创新的工程建造模式。这是新城建的重要支撑。”丁烈云表示,他将其总结成“四个一”——“一软、一网、一硬、一平台”。

“一软”指软件定义工程产品。“什么叫软件定义工程产品?我们建筑更多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后面有没有数理逻辑,或者说有没有数字化的办法,用方程来表达形式逻辑呢?实际是可以的。比如我们现在推广的BIM模型,就是现实样本。”他说。

“一网”,是指工程要素泛在的互联;“一硬”,指智能建造不能都靠人来做,还应该靠机器去做:“建造与工业化结合起来,通过工厂进行部件、部品的生产,然后用智能物流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业建筑垃圾。”

“一平台”——即所有的数据用一个平台来承载,通过平台来进行分析,通过平台来进行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

优秀的建筑师和规划师要有大格局与创造力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当下环境中,做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给出的答案是:拥有大格局与创造力。

他在题为《格局与创造力——规划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的主题报告中说,有感于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太多变了,建筑和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复杂多变。面对这一现状,大家的思维方式、格局、视野不能跟上的话,就很难应对工作当中发生的种种问题。

“20年前,对于建筑专业的认知,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纳米材料、虚拟空间将给建筑带来怎样的变化?宽带网、数字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怎样反馈给建筑?跨文化的碰撞交流,又将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他表示,就建筑而言,无论是经典的要兼顾实用、美观等要素,还是当下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三原则,都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工作需要。“在设计中,还需要关注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建筑所处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筑的安全,市场分析、业态策划、产业支撑……还有很多项目要考虑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没有办法像刚才讲的三原则那样进行轻重排序,它们之间也不遵循单向的逻辑关系。”他分享的经验是,在工作中,把这些复杂的因素和关系,看成是由一个个节点所构成的多维立体网络。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在这个网络中反复游走的过程。“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素养,依赖直觉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从而激发整个网络,使得各个问题都能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

程泰宁最后以这几句话作了报告的结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我刚才讲的格局。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格局很重要。独立思考之后的一家之言,这就是创造。‘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谓也。’‘大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思考。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努力做有大格局、有大创造力的建筑师和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前副校长吴志强:

城市要容纳多元基因才有创造力和活力

文明空间到底怎样规划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前副校长吴志强,在题为《文明空间——从成都健康家园治理开始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文明的延续是需要自然空间的;文明发育也需要大量的城市来完成。“我们需要伟大的城市来支撑,没有伟大的文明就没有伟大的城市,一个城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治理的伟大之处,治理的高度、精度、密度、强度、韧性,决定了这个文明到底能达到什么高度、精度、强度、韧性,文明和城市反照得非常清楚。”

他认为文明都有典型城市作为其标志物,伟大的文明一定有伟大的城市。“世博会提出城市是一个生命,是一个人造的最大的生命,它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要尊重它的生命规律,爱它护它,它才可以对我们好。而文明发展一定是中心集聚的,没有集聚就没有文明的创新力。中心集聚不是高密度的房屋,而是不同的基因在同一空间里交往,这才是产生城市真正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创新力。城市一定要容纳多元基因,才有创造力和活力。”他说。本报记者 袁弘 李菲菲 杨静耕 摄影 熊一凡 制图 江蕊松

新闻推荐

欢迎回家孟晚舟顺利回到祖国

这是孟晚舟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新华社深圳9月25日电9月25日晚,在党和人民亲切关怀和坚定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