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从《论语读记》看王晓阳的学术世界

四川日报 2021-09-24 06:18 大字

川 军 新 作

□张德明

众所周知,儒家经典《论语》是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三大思想体系仁、礼、中庸独立而又相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作为汉语初学者启蒙书之一,两千多年来,注者繁密,除了三国魏何晏、南朝梁皇侃、南宋朱熹、清代刘宝楠四大家外,研习《论语》的著述近四千种。研究规模之巨,知名学者之众,持续时间之长,学术影响之大,堪称奇迹。王晓阳先生倾5年心力、六易其稿的45万字著述《论语读记》顺利面世,体例完整,论述周详、全面,独特、新颖之处随时可见。这是作者继《如是我文》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暨学术写作收获。

王晓阳的《论语》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他对《论语》进行逐篇地研读、诠释,对它们的古今意义、学术思想、哲学与历史贡献、艺术内蕴及美学精神均有系统评述。可以说,对《论语》长期的细腻品味与个人独具的学术品格和审美感悟力,使《论语读记》的理论构架、学术眼光与具体演绎具有别样的现实意蕴。《论语读记》是一部跨界的写作,作者以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发表自己艺术的声音,直接与读者进行对话,特别凸显主题的个性和本色。

由于《论语》的特殊思想、学术与人文价值,研究面貌斑斓各异。很长时间里,人们低估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局面的意义。《论语读记》对此力图有所创新,它所关注的不仅是《论语》对中国文化和人类世界做出了什么,作者的侧重点在于它给中华民族精神输送了多少有益的成分并化为人类的共有文化财富。人们常说,一个学者和他的研究对象会相互熏染,不知道王晓阳选择《论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否有着某种生命的默契。有一点可以基本肯定,那就是《论语》所显示的苍莽无垠的文化哲学景象以及质朴无华的精神风格,显然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王晓阳的精神血脉里,他以自己独立的理解和阐释,拓展了《论语》的述说空间。王晓阳延伸和细化了前人学者的阐释习惯和言说方式,显示了高度的学术自觉和独立意识。《论语读记》在每一篇前面有“题解”,指明其主要内容、组成部分、精要之处等,在每一章的具体内容解读中包含了“注释”“译文”“读记”三大部分,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阅读、鉴赏的整体链条。《论语》在此就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清晰内容:经由作者深刻研习的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具有审美意义的读者空间以及强烈的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立场。王晓阳从知识探微、审美启示、学术积累诸多层面去阐释《论语》文化,并有意将它带入具体章节的全面解读中,客观上延展了它的意义空间,从而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面、非静态、不孤立的《论语》现场。

阅读《论语读记》,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王晓阳最为用力也最值得称道的:一是对《论语》个案研读的独特学术方法。作者首先从文献学的层面对原著进行了整体性的逻辑还原,从个人的角度确立了《论语》的历史身份和文化位置;其次从发生学的角度阐释了《论语》产生的内因。在文章释义时特别注意话语主体所处的特定现实关系和微观境遇,字字稽其出处,若非饱学精熟、诚信且自信,断然不可办到。二是对孔子人文精神和美学思想的总体认识和整体阐释,三是以前两点为基本视角,对当代《论语》研读予以分寸得当的解析和评价。这既是一种阅读总结,也是一种学术成果,更是一种充满挑战的现代精神探索和人文价值坚守。

新闻推荐

全国已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教育部:学生参加率达85%

“双减”工作是今年教育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记者23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