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太空出差”三个月 英雄凯旋

潍坊晚报 2021-09-18 09:35 大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刘伯明说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个生日

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已于北京时间16日8时56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

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当天是刘伯明生日,接受采访时,他说:“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汤洪波表示:“回来的感觉非常好,飞上太空的感觉真的好。想对湖南老家的父母说,爹爹妈妈,我回来了!身体好,精神好,非常好!”

聂海胜说:“无数攀登者、奋斗者,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航天员刷新纪录,创造中国高度。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也一定会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6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2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进入医学隔离期,三人不能回家过中秋

就在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随后乘机返回北京。不过,三名航天员并不能立即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度中秋,而是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助理研究员许文龙介绍说,返回地面后,三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和疗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专业的医监医保人员会帮助航天员通过运动、饮食和按摩、理疗保健、药浴、中医药调理等多种手段,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和有菌环境,尽快恢复身体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医疗隔离和疗养时间长达数周,所以三名航天员无法回家与家人共度即将到来的中秋节。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内驻留工作了3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据许文龙介绍,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延长后,他们返回地球后的重力再适应时间也可能相应增加。此外,长期处于失重条件下,会导致头面部出现一定程度的肿胀,腿部容积减少,人体肌肉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加上体液丢失,多数航天员飞行后体重会略有减轻,需要经过逐步调整和较长时间的医疗调养,身体各生理功能才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三位航天员虽然无法跟家人欢度中秋,但他们的平安归来就是带给全国人民最好的中秋礼物。”许文龙说。

回家之路经过“步步精心”设计

以往,我国载人飞船返回都是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上,而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选择了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飞控负责人杨海峰表示,返回舱必须以固定的再入角进入大气。如果再入角太大,就会导致返回舱外部温度过高;再入角太小,又会直接飞出大气层。

可以说,这条回家之路必须“步步精心”。

飞船轨道设计团队为此在返回轨道设计方案中,加入了预测校正制导方法,帮助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根据实时位置、气动参数、瞄准点偏差等自主计算并维持再入轨迹,以适应落点的变化以及轨道变化范围大的特点,保证返回轨道“丝毫不差”。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构成,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返回舱是上窄下宽的钟形设计,在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以后,返回舱会利用自身装配的发动机调整姿态,变成大底朝前的飞行状态。

“这样一来,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时就会产生升力,能够对飞行轨迹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保证落点准确度更高,对航天员的过载冲击更小。”杨海峰说。

他告诉记者,不仅返回舱要采用舒适的返回姿势,航天员也要以几乎与大底平行的角度“平躺”在座椅中。选择这样的姿势返回是为了更好缓解飞船减速过程中形成的冲击,从而给自身带来更多保护。

“防热外套”筑起生命保护防火墙

返回舱从400公里左右的太空轨道进入大气层后,会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摩擦,形成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冲向地面。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刘晓震说,为了保证返回舱内部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航天五院结构与机构研制团队持续攻关,为载人飞船返回舱研制出特殊的防热材料。

他将这种材料形象地称为“防热外套”,即通过表面耐烧蚀材料在熔化、蒸发和分解时带走大量热能,阻隔高温传导进入舱内,保证舱内空气温度维持在20℃左右。“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却是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防火墙。”刘晓震说。

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返回舱在着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表示,舱体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飞船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330米以下,这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自动判定所处高度并开伞减速,将返回舱速度逐步降到每秒7米左右。

然而,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直接撞击地面,还是难以保障航天员的绝对安全。怎么办?

载人飞船研制团队设计了一套“组合拳”,让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米时悬空急停,利用返回舱反推发动机的反向力量,进一步减缓降落速度,同时通过返回舱底部吸能外壳、减振材料和座椅缓冲机构组成的减振系统来吸收能量,从而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

本报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

新闻推荐

佳节明月圆 □王溱

八月十五前后的月亮是一年中看上去最圆的。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浮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