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区域”与“小历史”之间腾挪跳荡 读《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
——读《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
□林赶秋
当世法国史家曾痛批“大事记”体的史学著述,认为它们专载朝政军事,而忽略民生日用,见林不见树。相比这类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为民间游侠立传,已属破格,然而仍旧以传人为主,其《货殖列传》一篇倒是率先摆脱了“大事记”与“人物志”的窠臼,于史学而言,不啻于开辟鸿蒙,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史记》之下的中国传统正史有二十几部之多,这类正史,即赵世瑜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而以细节为王的趣史,如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似皆可归入“小历史”,即那些局部的历史,譬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
近日出版的《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庞惊涛向“小历史”观的一次系统致敬。该书虽是以历史随笔为主、乡村散文为辅的一部集子,篇幅既不大,也不及史学专著那般自成体系,但正如副标题所示,即便是在书写面条、菊花、桂花这些平常物事,作者也不忘采取大区域的视野来作历史的人文观察。
《面条进化史》一篇,先从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讲起,然后切入源远流长的饮食史:面条“在一部中国饮食史里,大多是在笔记、掌故、辞赋中出现,它很少会在正史里去争什么名分,和谁一较高下,可偏偏就是这么一种姿态,帮它赢得了并不低的声誉。”当然,面条的沿革并不简单,光各种别名就有一大堆。作者披沙拣金,从东汉讲到清代,从中国讲到日本,从手工面讲到方便面,居然有条不紊,甚至还有趣得紧。全篇五节,一直在“大区域”与“小历史”之间自如地跳荡腾挪,最后顺势端出他的基本观点:“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少,中国人吃面的基因是很强大的,南粥北面的地域论,从今可以休矣。”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绝大部分都在写人物,而非面条之类的名物。张栻、宇文恺、李贺、长孙无忌、鱼玄机、王维、阎防、文彦博、范寥、黄峨、陈廷敬、郭琇、尹壮图、黄仲则、许思湄、易顺鼎、乔大壮、李白、杜甫、苏轼、钱锺书、王元化、哪吒,各色人等,一如皮影,皆被作者操纵得活灵活现。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偶像,而更像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或者说,他们不再是平面上的白纸黑字,而更像是4DX电影中的活色生香。
作者在自序里坦言:自己刻意将“小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大区域之中,去关注那些非典型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幽微敏感的情感与心理世界。在大区域和小历史之间,我始终坚信,只有人的情感是最动人的,那些隐伏在历史真伪背后的人物,他们个体生命的经历和命运终局,从现实的角度回视,仍然有打动人心的价值和力量。”而这正是《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的特色,为传统史书所缺乏。
在《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中,作者适度构拟一些场景和对话,以便能曲传古人口吻,使其栩栩欲活。比如《张栻:四海无人万古空》一篇,是作者比较用力和看重的,一番番至情至性的对话,显然首先打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所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若不先从心而哭,《琵琶行》就感动不了更多的天涯沦落人。
庞惊涛的雄心还不止于此,他还想通过《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来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文学中怎样摆位、新时期散文的写作出路在何方。在他看来,“历史随笔必须处理好个人情感与当代精神,而在场感也是不可或缺的。”是的,他在回看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把自己安放在场,与古人同喜同悲。于是,“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也同时是小历史范畴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推荐
志愿者宣传防电诈。本报讯为弘扬传统文化,激扬爱国热情,提高社区文明建设氛围,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增强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