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广州:用“绣花功夫”“改造”城市 2021年09月14日A08版文章字数:1735朗读:

铜川日报 2021-09-14 07:31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周健伟 马晓澄 周颖

从地标“小蛮腰”俯瞰广州,珠江两岸高楼林立,展现城市的繁华与气派。而高楼之外,城市中也有着一些历史街区和老旧房屋。近年来,广州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用“绣花功夫”实现老旧城区微改造,既提升街区居住品质、公共服务、文化活力,又让历史风情留存于此,实实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

老街活化 化身网红打卡点

每到周末,位于越秀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就会迎来不少慕名前来拍照的游客。作为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拥有400多栋“东山洋楼”,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中,华侨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此交叠。

然而,这片街区一度存在道路不平、车辆乱停等问题。2019年,当地启动片区复兴工程,从历史建筑保育、人居环境提升、文化艺术植入等入手,营造历史街区美好生活范式。

47岁的居民黄志辉在这里有一栋100多年楼龄、住过三代人的房子,亲眼见证了街区的变化。“改造后新河浦涌干净很多,人行步道也拓宽了,在河边散步很舒服。”黄志辉说。

越秀区副区长江桂洪介绍,改造中力求保持原有风貌,院落围墙重新修整,原先杂乱的管线、防盗网得以规整,片区空间品质明显改观,百年历史街区活了起来。

“这里的中共三大会址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恢复了红色遗址周边历史环境风貌,还优化了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再现城市特色印记。”江桂洪说。

漫步街区,时尚的咖啡馆、精致的工艺品商店散落其间。随着知名度逐渐提升,这里已成为广州新的网红打卡点。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说,对于老旧城区应采用“留、改、拆”相结合的方式,协同推进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守住老城的根与魂,同时通过拆除危房及违法建设,补齐公共服务配套短板,增加公共空间,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聚焦民生 提升居民幸福感

走进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广重社区广场,街坊三五成群在踢毽子,“象棋迷”坐在老榕树下聚精会神地斗棋。

这是原广州重型机械厂的员工宿舍区,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77岁的老居民杨林珠说,这几年政府把排水系统改了,路面平整了,绿化和公共照明也改善了。“不仅社区面貌翻新了,邻里的精神面貌也都翻新了。”他说。

2016年,广州对人居环境问题较突出的老旧小区进行摸底,首批700多个小区被纳入微改造范围,广重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海珠区副区长陈伟锋介绍,老旧小区改造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实施过程中也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于要不要改造、怎么改造,广重社区就组织居民开了3次大会商议。

目前,广州已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666个,计划在2025年前基本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市民居住环境品质将得到极大提升。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宏伟说,广州老旧小区改造立足改善民生,对小区道路、供排水、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应改尽改;对楼宇外立面整饰、加装电梯等改善类项目宜改即改;对助餐、养老、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能改则改,让老百姓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修旧如旧 历史街区传承文化

位于荔湾区的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已有9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清代时期典型乡土聚落风貌。手艺人王颖峰创办的法绣工坊便坐落于此,一幅幅栩栩如生、细腻精美的法绣作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2016年,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之一,泮塘五约在不改变整体格局前提下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

“我一直想找个场地开创法绣事业,这里的环境、整体的艺术氛围以及西关文化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我。”王颖峰说,如今这里聚集了音乐空间、香文化博物馆、古琴舍等各种新兴文化业态,一个古村风貌与时尚文化相融合的新文化生活聚落在此形成。

距离泮塘五约不到2公里的永庆坊是广州的老城新景,它所在的恩宁路聚集了一批粤剧曲艺、武术医药、广绣广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里曾是广州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15年,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

荔湾区副区长游志红说,对于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更要善于活化历史建筑,引入文创等新兴产业,提升业态水平,让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如今,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正从“扩展型”向“调整重构型”转变。广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又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广州9月13日电)

新闻推荐

莆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暂停线下教学 改为线上教学

12日,福建省莆田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暂停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工作。根据9月12日《莆田市应对新型冠状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