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飞:种香蕉、踢足球让孩子“学在土地上”
9月6日,新学期伊始,学校农场的玉米丰收,孩子们高兴地采摘。
2008年,云南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的校长雷应飞许下了在学校建立农场、让乡村教育更形象具体的承诺。13年间,校园农场从几亩地扩展到150亩,学校的“动物园”“植物园”让孩子们“学在土地上”,也让学校实现自给自足。作为农村学校,校内开展的体育运动得到了充分认可,校级足球队在全市夺冠,队员有了冲击省级乃至更高级别比赛的机会。雷应飞告诉新京报记者,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更欢迎当下这个减负与强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因为,素质教育能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可能性。
校园农场食材自给自足
地处云南东北部的宣威市,紧邻贵州省,乌蒙山系的低矮山脉横亘在这座县级市内。由宣威市西宁街道的5所农村小学撤并而成的靖外明德小学便坐落在其中一处山沟里,学校的宿舍楼是镇政府大楼改造而成的,而靖外这座小镇也已经合并到西宁街道。
山沟里的学校并不荒凉,相反还意外地热闹。校园内透明的连栋大棚里种植着香蕉、菠萝、甘蔗、莲雾等热带水果,这是靖外明德小学的一隅,学校里不仅有“热带植物园”,还有养殖了鸵鸟、鸸鹋、梅花鹿等20多种动物的“动物园”。孩子们对学校里“鸟语花香”、“鸡犬相闻”的景象早已习惯。
正式建校前,雷应飞关注到外省的一所初中有农场,可以让学生参与适当的劳动,这让他眼前一亮,把这个想法写进了学校建设的计划中,“让孩子们吃上放心的蔬菜和肉”是校长雷应飞建立校园农场的初衷。
随后,雷应飞和老师们一起从学校隔壁村子承包了几亩地,错开寒暑假按照时令种植蔬菜。十多年间,经过前后七次扩建,学校的“开心农场”从几亩地扩展到了如今的150亩,大棚多达30个,种植了各种果蔬,学校里还养了1000多头猪和3000多只鸡鸭,这些畜禽都是学校的“固定资产”,在靖外明德小学,除了大米和调味料外,其他一日三餐所用食材全部实现了自给自足。
利用乡土资源做学习资源
在雷应飞的计划里,校园农场并不只为了种植安全放心的食材,更是学校开展“田园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基地,“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最大的差别就是眼界,学校配备了4万多册图书,而农场也能给孩子更多学习空间。”
孩子们经常掰玉米、采辣椒,参与田间劳动。同时,除了劳动教育课,学校的美术课、语文课、科学课等课程也经常搬到这个乡土课堂上。孩子们无需再对着塑料水果观察明暗关系,而是直接到农场里对真实的果园美景进行写生。在雷应飞看来,相较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其实更需要田园教育,需要加深对自己所处农村地区的了解,加强对乡村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和热爱家乡,这样的乡村教育才是因地制宜的。
留守儿童的精神寄托
刚刚开学一星期,学校安排和之前每个学期一样,每天进行晨练。早上7点10分,全校800多名学生准时排队集合,晨练内容为跑步2公里,校长雷应飞深信,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今年7月下旬,靖外明德小学的女子足球队又捧起了全市冠军的奖杯,达成了卫冕的心愿。雷应飞介绍,在这些手持奖状的孩子中,有不少都是留守儿童,校园足球成为了农村孩子的精神寄托以及与外界沟通的纽带。
2014年刚刚建立足球队时,只有十二三名学生报名参加,训练持续了一年多,但学校足球教师并不专业,完全依靠自学知识传授孩子。2016年,学校如愿申报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靖外明德小学也成为宣威市第一所足球特色小学。校长雷应飞和体育老师远赴北京参加培训,回校后再把比赛规则和基本球技教给其他老师,全体教职工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学习和训练,孩子们的足球课是“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老师一起教的”。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
新闻推荐
9月3日,李为平在给孩子们上课。受访者供图九月,天气转凉,山村里的早晨如果不披上一件长外套,很容易冻感冒。清晨五点,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