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 读懂中国航空人壮志凌云的奋斗史
王彦
因为国之重器的特殊性,有一群人,关于他们的壮志凌云,许多观众听说过,但未曾真正了解过。同样因为国之重器的特殊性,关于这个工业的发展史,中国电视剧曾点到为止,却不曾深刻讲述过。
《逐梦蓝天》作为第一部为中国航空工业史树碑立传、第一次正面书写航空强国梦的电视剧,由张强、阿莹任总编剧,李云亮执导,张博、李乃文、黄曼、徐小飒领衔主演。它带领观众全景式回顾新中国航空工业近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新中国航空建设者们热血的航空梦,也品味他们的使命情怀。自开播以来,剧中三代人的航空报国之志,受到各年龄段、各圈层受众的关注和喜爱。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逐梦蓝天》近来多次登上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第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将《逐梦蓝天》视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因为该剧“第一次全景式为中国航空人传神写貌,写出了他们的奋斗史、精神史、心灵史”。
《逐梦蓝天》里有两个场景令所有观众都感慨万千。
一处在开篇,1949年10月1日,17架参加开国大典阅兵仪式的飞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庄严飞过。这些飞机均为当时的收缴装备,因为数量太少,九架美制P-51战斗机飞行两遍,才完成了新中国首次空中阅兵。如剧中的台词,“我们阅兵的飞机型号五花八门”“一架飞机修了800多次”等,是曾经中国航空人、军工人真实的无奈。另一处在尾声,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空中受阅编队为34型168架军机,11个空中梯队以“米秒不差”的精准依次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这些飞机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制。
从开国大典时“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鹰击长空,70年沧桑巨变,是现实的震撼,也是剧本最深厚的根基。剧中用鲜明的三幕结构呈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仿制、研制、创制的不断进取。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逐梦蓝天》的成功播出是艺术向科学的一次致敬。“从古至今,追梦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就中国来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西游记等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们既表达着人类不可遏止的飞天梦想,也在无边界的幻想中透露着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幻想式的飞天。”在他看来,电视剧《逐梦蓝天》是对千年飞天梦想的一次正解,“剧中跨越70年的阅兵呈现,其实是站在国家、民族和时代的立场和方位上,以非常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展现了几代航空人为了中国能拥有自主制造的飞机而奋斗拼搏的历程。一种强大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事实上,工业题材尤其是军工题材对于文艺创作,有着天然难度。一方面,硬核的科技含量与军工涉密性都为艺术创作制造了相当门槛;另一方面,70年的历史跨度要融入40集剧情,考验叙事的策略。但对于这根硬骨头,主创团队成功“啃”了下来,剧集不仅打动了观众,也引发了当下航空工业从业者的巨大心灵震动。航空工业制造院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明是位“80后”,也是一名“航三代”。他说,《逐梦蓝天》中许多场景都将他拉回到了个人成长的经历中。比如剧中真实再现的那些型号攻关艰苦场景,都让他梦回亲历过的技术攻关。“有基础要上,没基础想办法也要上,这个过程很艰苦,疲惫时总会有一个梦想在感召我们,激励我们排除万难。这个梦想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就是航空强国梦。”他感谢《逐梦蓝天》通过艺术呈现,升华了这个梦想。自始至终,一股中国人不甘受辱不服输的劲头充盈剧中,一种为了国家需要挺身而出、舍我其谁的担当激荡人心。
剧集的尾声,老一辈航空人先后离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航空事业。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为剧中贯穿始终的牺牲与奉献精神动容。他认为,《逐梦蓝天》是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发展史的一部影像教科书,也是三代航空人拼搏前进的一部英雄史诗,“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牺牲来铸造信仰的崇高,以舍生忘死的奉献与拼搏来表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剧中书写牺牲,有生命层面的,比如江行建在空战中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李子志因为试飞而牺牲,徐梦因为过劳而牺牲……《逐梦蓝天》里,仅仅是交付生命的航空人就有七位。这触目惊心的“高密度”牺牲,完全源自现实中的壮烈与崇高。而在艺术创作、塑造人物的层面,剧中还呈现了其他意义上的牺牲精神。比如秦天,因为专注于战斗,错过了爱情,割舍了亲情;比如赵德良,为了设计飞机不舍昼夜,他失去了儿子赵云飞的信任与理解,在很长时间内父子情被无尽的孤独和烦闷取代;即便是曾经的“反派”张长江,他被查出癌症以后,瞒着所有人一直工作到生命尽头,这也是一种牺牲。在李准看来,《逐梦蓝天》写出了和平建设时期“牺牲精神之最”,具有一种特别的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剧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幸福与奋斗的关系:没有奋斗的幸福,没有牺牲的幸福,一定是浅薄寡淡的。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牺牲,中国的航空工业才能有腾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牺牲,我们国家民族航空梦才得以实现”。(来源:文汇报)
新闻推荐
丝绸残留物研究:发现大量涂层,可能为书写载体□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铃今年3月以来,考古人员在除5号坑以外的其它几座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