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老麦饭 ■丁东

农业科技报 2021-09-09 12:00 大字

说起老麦饭,话就长了,得从江南沙上的起源说起。

一两百年前,长江下游南岸水域,泥沙淤积,不少崇明、江北、江南内陆等地区的农民,远离故土,迁徙而至,在此定居,被称作“江南沙上人”。

在挣工分的年代,江南沙上被划定为产棉区,只让种棉花,棉花收完后种冬麦。冬麦有元麦和小麦两种,因前者产量高些,政府统一选择种元麦。

元麦又名青稞,是大麦的一种,除西藏、青海等地外,也被引进到长江下游南北岸的沙地种植。因沙地不属于原产地,长出的元麦口感远不如原产地的青稞。如此,江南沙上人农闲时就是一干两稀(早晚稀饭,中午干饭),农忙时就是两干一稀(早上稀饭,中午、晚上干饭)。“干”和“稀”究竟是哪类吃食?无非就是老麦饭、麦粞粥。

所谓的“老麦饭”“麦粞粥”,其做法非常简单。舀上三五勺麦粞倒入锅中,凭经验加水,然后煮熟。水加少一点,便成老麦饭;水加多一点,便成麦粞粥。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油盐、调料的添加。由于元麦颗粒较小,不及小麦的一半,无法剥壳,因而磨不出像小麦那样的白面,只能磨成细碎的麦粞。由元麦、麦粞烧成的老麦饭,色泽暗淡,难于下咽。“麦粞粥”入口的感觉显然要好一些,但最大的缺点是不耐饥、不扛饿。这对于干重体力活的青壮年男子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

沙上人家,也不是说家里一点白米都没有,毕竟每年会从外地调配,每家分个两三百斤稻谷作口粮。但稻谷碾出的白米,一般会藏在坛子里,等家里来了客人或在过年、过节时才能享用。

伴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江南沙上人家的生活呈现出了亮色。原本的棉田,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沙上人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原本只种些青菜、茄子类蔬菜的几分自留地,得到了成倍扩张,生活有了更多的绿色。再加上水网密布,那些投入鱼苗的小河、池塘、湖泊,产出的各类鱼虾,让日子有了更多的鲜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粮食丰收,曾经的老麦饭成了沙上的修辞,成了一个年代的印记。

新闻推荐

2021年离校未就业残疾人毕业生专项帮扶活动启动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李继伟)为切实做好离校未就业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9月8日,中国残联与人社部、教育部在河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