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抱团养老”为啥总是抱不紧

潍坊晚报 2021-09-08 09:32 大字

所谓“抱团养老”,是指一群老年人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互相照顾、彼此慰藉、共享资源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搬到同一个地方结伴居住。目前这种养老方式在国内许多地方悄然流行起来。当前,“抱团养老”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型养老方式之一。但是,看起来颇具吸引力的抱团养老方式,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抱团养老”案例频现,很多不欢而散

“等咱老了,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买或者租一套小别墅,‘抱团养老’吧!”这样的梦想,相信你和你的闺蜜们一定盘算过,但这种想法是否会如想象般那么美好?

60岁的陆女士因老伴儿去世,儿子在外地,选择和亲妹妹抱团养老。“我觉得和自己的亲妹妹抱团养老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定能过得很好。”

“我们是AA制,可是没想到一起生活的第二年,就慢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陆女士表示,两姐妹买东西对质量的要求不一样,生活节俭程度不一样,饮食口味也不一样,经常因为这些冲突吵个你死我活。“最后过到第四年时,我真的受不了,选择散伙。而且散伙之后,也从此成了仇人,不再联系。”陆女士很无奈。

2017年5月,杭州市余杭区一个“抱团养老”的故事引发关注,在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组成了“新家庭”,他们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像家人一样一起生活,互助互爱。可三年后,这个“新家庭”散了。小院的主人朱荣林表示,在这三年期间,“新家庭”成员很不稳定,来来去去换了很多老人。退出的老人情况不一,有的是患重病需要回家看病,有的被原单位叫回去帮忙,有的需要照顾孙辈……

下乡抱团养老一直备受北京老年人关注。一家专做乡村闲置农房盘活的网站几年前发起了下乡抱团养老的活动,北京区域在三天之内聚集了有抱团意愿的600多位老人。2019年,这家网站通过协调延庆香营镇和千家店镇的农房后,推出了第一批共十几个抱团养老的院子,主要面向刚退休的活力老人和自由职业者。

“但是,这个项目真正抱团养老成功的一组都没有。”项目组织方的知情人士表示。很多人想尝试抱团养老,但都不想自己来做发起人或组织者,因为牵涉成本分摊,生活习惯的磨合,抱团成员的公约制定等各种复杂问题。

要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需要约束力

“抱团养老”为何落地不易?

“‘抱团养老’是好的,但必须配备一定的护理人员。”“‘抱团养老’是个趋势,前提是老人有固定经济来源,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跟朋友两口子商量着,等老了,租个四合院‘抱团养老’。”“多少夫妻生活都磨合不好,还指望所谓的闺蜜一起生活?”网友对于“抱团养老”众说纷纭。

也有人认为,钱是让这个团儿抱不紧的原因之一。“为了节约精力和成本,大家一般选择一起买菜做饭,每个月分摊伙食费。但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东西不值得买,同样的物品该买质量好的,还是凑合就行,都会有意见冲突。”北京的张女士表示,部分老人认为自己在家花不了这么多钱,闹出很多不愉快。

此外,抱团老人之间的消费观念和经济基础常常存在差异,也会让一些老人出现心理不平衡甚至自卑心理。

除了抱团难,养老的医疗条件也是大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农村或者郊区的确不适合城里人养老,医疗配套还是跟不上,如果有慢性疾病或者突然情况,场面会变得很棘手。同时,抱团养老也需要老人身体健康,有基本自理能力。但随着老人年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得不退出这种模式。

“抱团养老要想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约束力不可或缺。”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表示,即使在国外,自发性的抱团养老也是在政府框架下开展的。比如瑞典,一群人想要抱团养老,房子的注册、选址、物业、建设都必须在政府房管局的监管下完成。对入住的人也有理事会进行评估,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规则。“目前中国民间开展的各种自发抱团养老都没什么约束力,高兴就在一起过,不高兴就散伙,随意性比较大。”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如何让群众“看得起病” 医院“看得好病”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看点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龚雯医疗服务价格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与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国家医保局等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