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利用大数据“大脑”为碳中和增能赋绿

华西都市报 2021-09-08 02:58 大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王金南(主办方供图)

何为数字碳中和?

“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意思。”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讲到,题中之义,除了包含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之外,还有让数字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的思考。

事实上,不久之前,王金南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均涉及数字行业。在本次论坛上,他进一步将大数据、大网络为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裨益归纳阐述。

应用场景更广泛

从城市“大脑”到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王金南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关键的就是能源转型。在此过程中,大数据正在带来更加丰富的使用场景。

“第一个场景,就是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这是眼下每个国家都很重视的问题。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常年致力于建立较为可靠、长时间序列、全口径、全覆盖的中国城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通过数值模型完成2005年到2020年城市长时间序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设,支撑城市碳排放管理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在此基础上,城市的碳中和“大脑”成为现阶段被广泛探索实践的领域。王金南介绍,聚焦全中国33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碳排放,城市的碳中和“大脑”将涵盖排放上报系统、决策辅助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助力实现城市碳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大数据深度分析。

同时,第三个应用场景就是运用大数据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是一个完全双赢的技术路线。对此,王金南补充道,“这个过程需要模拟,过去单一的就是控制环境质量,现在就更复杂了。每一个城市怎么去制定,这里面都涉及到需要科学的数据。”

就当前而言,减污降碳最主要的模式是城市空气质量跟碳达峰“双达”的问题,一个是达峰,一个是达标。“在全国每一个省份,这个任务不是完全等同的。但是对绝大部分省份来说,‘双达’的任务非常坚决。”

助力多路径减碳

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的赋能增绿中来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四个应用场景,就是我们怎么把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因为国际社会真正最后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都是要控制总量。”王金南进一步解释道,总量中有国家层面的总量,也有31个省份、地区地方层面的总量。“有些区域性的问题也要考虑好。比如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城市群,它的集聚效应非常强。”此外,还有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的总量控制。

在王金南看来,这些总量控制制度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从现在是多少、行业怎么分布,到全国怎么分布,在这个层面上,就要利用大数据、大网络来提出一个速报系统。“比如现在9月份,你能不能告诉我,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排放量是多少?”

最后一个应用场景,就是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的进程中。整体上看,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碳减排,大多是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通过消费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等方面着手。

而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信用体系成为现实。最近,王金南和团队提出设想,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个人的出行用电、用气等这些生活中的碳足迹、碳排放可以算出来。同时,根据地区城市和农村人均用电、用气、用油水平核定人均碳排放配额,“其实,碳排放计算各地都开始动起来了,浙江就开发了个浙Q碳,就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呈现个人碳减排的信用,再和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饮食习惯等方面都联系起来,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的进程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新闻推荐

中国网游监管新规 引国外专家和家长共鸣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发布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规,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