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家县域企业连续13年派职工援藏,从江南福地到雪域高原,将“沙家浜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融为一体 “在高原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安徽工人日报 2021-09-08 01:51 大字

8月25日,雪域高原拉萨,天刚亮,气温只有11℃。来自“江南福地”常熟的陈峰准时起床,简单梳洗,吃过降压药,便骑上电动自行车从国网拉萨供电公司大院内的宿舍,赶往3公里外的营销基地,投入拉萨供电所属4个县公司计量改造老旧电表及物资需求的梳理工作之中。

陈峰是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的援藏干部。自2008年以来,该公司作为县域小公司,始终将援藏工作作为一项大事业,派出干部持续不断地支援西藏,为西藏特别是拉萨地区的电力发展做出了贡献。

常熟是块红色土地。1939年12月,新四军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西撤时,在这里的阳澄湖畔留下的36名伤病员,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特务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边战斗边壮大,胜利保存“芦荡火种”,铸就了“沙家浜精神”。

在奔赴西藏后的日日夜夜里,常熟市供电公司的7位援藏干部传承“沙家浜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用行动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使“沙家浜精神”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融为一体,在雪域高原激情绽放。

2016年10月的一天,林周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王洪君从常熟到林周供电担任运检部主任已近5个月。按照为林周供电建立第一份电子化设备台账的计划,他赶往最北部的唐古乡搜集设备资料,驱车4小时才赶到唐古,而后顺着线路一根根杆塔、一台台变压器摸排……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地没有手机信号,此前每天给家里发微信或与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视频通话无法进行,但为了节省路上的来回时间,他在唐古住了两夜,连续干了3天,完成任务方回到县城,终于联系上家里,急得团团转的家人才放下心来。

2016年12月赴藏担任国网江苏电力拉萨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专项帮扶组组长、拉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的陆斌,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大。

一到拉萨,他就感觉十分不适,除了头痛、心跳加快外,血压迅速升高,每天晚上不管多累、多困就是睡不着。同为医生的岳父母在电话中严肃地对他说:“这么高的血压不适合继续留在西藏!”

然而,陆斌清楚,身为共产党员,肩负组织重托,遇到困难不能轻言退缩,需要千方百计克服。于是,他每天服降压药、每晚服安定,以此保障血压和睡眠不出问题。

与此同时,他带领帮扶组全身心投入工程的设计修改、物资组织、现场施工、竣工验收之中。经过一年半艰苦奋战,涉及拉萨7县(区)、总投资近12亿元、最高超过海拔5000米的拉萨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拉萨农村由此告别缺电之苦,农网供电可靠率由95%提升至98%,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2%提升至95%以上。

一个县域小公司何以在13年内有这么多优秀干部职工争先恐后地参加援藏,并有如此突出表现?

“干部援藏期间,我们注重从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关爱,同时提供强力后援,并及时报道他们的工作动态和事迹;他们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公司后,工作上充分信任,同时大力表彰宣传,给予应得的荣誉并优先提拔。”该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钱建兵说。

2020年5月陈峰赴藏时,距儿子高考只有两个月,为此他有些担忧。该公司工会在其子高考成绩公布后,专门邀请相关专家辅导志愿填报,孩子最终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今年4月起,该公司挑选担当意识强、业务水平高、有援藏意愿的90后员工分批赴藏,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下沉到拉萨供电相关部门、班组,接受沉浸式教育,收获满满。

“在高原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首批赴藏接受教育的该公司配电运检中心员工龚许帆在学习心得中写道,“我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才有资格接住同事们传下的援藏接力棒”。

新闻推荐

北京20家市属医院 开展线上诊疗服务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20家市属医院均获批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