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眼光文学视角哲思笔触 郭曰方
汪长明的文学之旅,脱胎于他的研究经历和诗人身份。于前者,他的职业角色是大学教师,本职工作是学术研究。这为他提供了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的学术视角和理论眼光,使其作品在内容上具有文学性与学术性叠加、灵动性与深邃性交汇的语言特质。于后者,汪长明严格意义的文学道路,始于诗歌尤其是古体诗创作。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古典诗词积淀,赋予他在语言风格即形式上的规整与致密。
读汪长明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获得思想的深度启迪和情感的深刻触动。这本融散文笔调、评论风格和哲理思维于一体的《思愁之路》,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个性和写作方法。
深厚的文学素养。带着文学情怀写作的人,善于观察、勤于笔耕、精于哲思、归于旷达,“十年磨一剑”,无论就时间跨度,还是成果质量而论,都不为过。就以学术研究为本职工作的高校教师而言,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守一份对文学的执着,最终修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既属难能可贵,也属实至名归。说汪长明文学素养深厚,除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还有这本书的文学丰度。
深沉的社会情怀。本书开篇为“社会管窥”版块,是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社会现象的考察与分析,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社会情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共享单车:城市交通的道德拷问》写道:“共享单车的命运趋向,成为检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和一面镜子,刻画的是人们的精神标高,映照的是消费者的思想成色”“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全面进步与整体发展,系于社会成员即个体对自身‘主观恶性’的本能节制与自觉管理,进而最终形成整体性、结构性道德理性”。这些富有哲理思辨和理论风格的话语,既是文学性和思想性的集中浓缩,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而言之,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需要的正是这样有炽热社会情怀的作者。
深邃的人性观照。生活是文学的发祥地,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温床。著名作家路遥说过:“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以个体人为参与者的生活,是人性的客观载体。无论关于集体话语体系的“社会”“职业”,以及属于个体话语体系的“生命”“亲情”,都离不开人性的支撑和承载。本书的5个版块,无论“生命情思”“人性考察”“亲情观照”从字面意义上与人性直接关联的部分,还是“社会管窥”“职业情愫”对人性内嵌式分析的部分,都在整体上构成了对“人”的内在性,即“人性”深度剖析的全维图景。本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别样思维。
深挚的生命书写。汪长明是一个对“大生命”或言“宏观生命”全维观察和深度书写的作家。“生命情思”版块收录13篇文章,从写作对象不难发现,在他眼中,生命不以能量代谢甚至有血有肉为前置条件,既不分“高矮胖瘦”,也不分尊卑贵贱,具有情感意义的平等性和丰富性。在很多文章中,他还赋予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件以“能说会道”的人性特质。这些普普通通的物件,经过“特殊”加工和改造,成了他笔下“会说话的事物”,鲜活而富有灵性。例如《袜子破了点,我还是喜欢穿》《鸡蛋之宿命及价值争辩》《赏苍松云石图有怀》《床的传奇》等文章,读来既饶有趣味又发人深思。汪长明认为,无论何种生命,都是具有多元性和可能性的一种社会存在。《生命断想》中的一句话,可以表达一位思考者对生命入骨入魂的考察与解读:“伴随着生命的律动,我们将自己从有限的物质躯壳中抽离出来,无时无刻不在与原生态的‘我’或‘我们’进行一场悄无声息却细致入微的深度对话,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多了一份可阅读的‘有趣’:我们是谁?我们活着干什么,又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成就自己的写作事业和文学梦想,整个世界都成了汪长明眼中的参照物,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活”“社会”等具象、动态,以“人”为中心的存在形式。
从“阅读要素”来说,《思愁之路》是一本哲思性很强的书。对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需要一些条件设定。其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社会阅历。书中很多语言文学性与学术性兼备、哲理性与思想性并存。如果没有一定的或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与逻辑基础,很可能难以驾驭文章的题中之义。《朋友:攒与丢》有如下语段:“没有朋友,我们便没有白天;没有爱人,我们便没有夜晚;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我们便没有人生。有朋友,没有爱人,我们晚上可以不回家;有爱人,没有朋友,我们白天可以不出门”。这段话文字上看起来似乎难度不大,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人生的两大重要“构件”——友情和爱情。友情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爱情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其二,要有沉浸式阅读环境。读者要让自己不受干扰地安静下来,进入一种思想受控状态,才能入骨入魂,准确理解篇章和句子的本源内涵,以及作者的真正用意。其三,要有体验式内生动力。读者要主动进入而非被动带入作者的行文逻辑,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互通与思想的共鸣。反之,读者的思想如果不能顺着作者设定的意境和场景走,很可能要么一直在外围兜圈子,到达不了作者思想的“目的地”;要么即便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也不知要走多少弯路,“时”倍功半。
《思愁之路》汪长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曰方,中国科学院文联原主席,《中国科学报》原总编辑,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汪长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教师节专栏
新 书评弹
新闻推荐
【他是谁】16岁那年,郭瑞祥投身革命。戎马生涯几十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余次,始终坚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