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中国共产党历史》

淮河晨刊 2021-05-06 09:27 大字

上期提要:完成土地财产的分配工作之后,各地组织农民销毁封建性的旧地契,召开农民大会,宣布土地改革胜利结束。结束土改的地区,还要派工作组进行复查,纠正阶级成分漏划或错划、土改果实分配不公平等偏差,防止和惩处地主向农民进行反攻倒算。经过复查,由人民政府发给农民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毛泽东号召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政协各界“打通思想,整齐步伐,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像过好战争关一样,过好“土改一关”。

这次会议解决了民主党派上层人士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他们去做本党派成员的工作,很快建立起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为了让民主人士能直接看到和听到各级领导(上至大行政区下至乡)及各方面(从贫雇农到地主)的情况和意见,了解土地改革的真实情况,毛泽东特别强调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前去参观和视察土地改革运动,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在各地党委、人民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各民主党派抽调了大批人员参加或视察了土地改革工作。到1952年春季,仅北京和天津两市就有各界人士7000多人参加,包括大学教授、科学工作者、文艺界、工商界和宗教界等各方面的人士。他们一方面帮助农民进行翻身斗争,一方面通过斗争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这一重要举措,既消除了有的民主人士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疑虑,又便于发现和纠正土改工作中的缺点偏差,使地主阶级在全社会彻底陷于孤立,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总的看来,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工商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经受住了考验,比较顺利地过了土改“关”。

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基本完成

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连同老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在整个土地改革中,共没收征收了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分给了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免除了土地改革以前农民每年给地主交纳的高达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到70%。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来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现实,长期被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历史性的大解放。土地改革中,广大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得大批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计有耕畜296万头、农具3944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100多亿斤。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补偿,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从经济上对翻身农民给予扶持,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添置了耕畜、水车及新式农具,改善和扩大自己的经营,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热潮。

随着土地改革的逐步完成,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1951年比1950年分别增长8.7%、48.8%、22.4%,1952年又比1951年分别增长14.1%、26.5%、12.5%,充分显示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对解放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并直接促进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包括农业税的大幅度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收人普遍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的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8.2%,其中生活用粮食增长8.6%。

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城乡社会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之后,不仅迅速提高了经济地位,而且形成有觉悟有组织的阶级队伍。据1951年10月统计,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个行政区农民协会会员约达8800余万人,其中妇女约占30%左右。一大批农村党员、农民积极分子参加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农村实现了对旧的基层政权的改造。每个乡村还建立了民兵组织,全国民兵发展到1280余万人。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保卫翻身果实的重要力量。

土地改革运动大大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随着土改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各地农村普遍开展文化扫盲运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学习文化,学习政治,提高农民的素质。1950年全国农民上冬学的达2500万人以上,1951年上常年夜校的农民有1100余万人。新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布。劳动光荣逐渐成为风气。同时,翻身农民的子弟开始大量进入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1952年与1949年相比,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增加111.8%,中学生增加186.2%。随着贯彻新婚姻法、扫盲、爱国卫生等工作的开展,农村中普遍进行了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初步兴起农村文化热潮,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基本完成,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提高,为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性标志,它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从另一方面看,土地改革的完成并非反封建主义任务的彻底完成,继续肃清封建的和小生产者的政治和思想影响,仍将是我国相当长时期的历史任务。

二、全社会的民主改革运动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在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其他各项民主改革也在全社会范围深入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工矿企业到机关学校,整个社会面貌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阶层人民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振奋革命精神和生产热情,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是围绕土地改革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工业畸形发展,在工矿企业中形成一套由封建把头把持生产和管理的腐朽制度。形形色色的封建把头专事欺压工人并对工人实行超经济的盘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许多封建把头成为反动党团、特务系统、封建帮派在工矿企业中的组织者和骨干。反动政权借以统治工矿企业的这种方式,通称封建把头制度。

下期看点: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不仅在国营企业进行,而且在党的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矿山及其他企业中陆续展开。在清理反革命和反动把头势力时,首先与资方协商,取得同意,然后由党、团、工会、公安部门和资方代表及非党的职员、工人共同组成领导机构,集中力量清除企业内部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

新闻推荐

走进春天(组诗)

丁宇沿着平仄的诗韵沿着岁月的诺言日子在时间的藤蔓上攀岩一个美丽的童话在水域的光芒中背井离乡我看到情真意切的春色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