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官方带娃”不能一刀切

济南日报 2021-04-27 11:24 大字

□李 娜

课后“三点半”问题由来已久。今年2月,教育部在介绍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时,明确提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但是,自相关政策开始出现,就存在着一定程度“叫好难叫座”情况,不少家长和中小学老师评价不高。(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由于孩子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存在时间差,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放学后的去处是让家长头疼的大问题。不少家长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各种托管班和课外辅导班。但是,校外辅导班存在超纲、乱收费、退费难、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也成为社会隐患。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各地又有了更多做法和举措,纷纷推出“官方带娃”的各种探索。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36个大中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2%的小学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然而,在一些地方,曾经参加了学校“课后三点半”的家长,后来却都慢慢退出了。

家长有需求、学校提供服务,“官方带娃”既然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为什么就是叫好不叫座呢?

其实,家长们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始于看管,但绝不止于看管。家长们对课外辅导的“安全性”“可持续性”“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孩子能获得怎样的成长”等方面都有所期待,而校内课后辅导大多以剪纸、做手工替代作业辅导,且一般不提供“加餐”服务。甚至,为了追求过高的安全性,导致学生们只能留在教室里,缺乏应有的户外活动。

反观教师方面,学校托管减轻了家长负担,却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延迟在校时间,需要教师们额外的付出,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从早7点到晚6点,延长了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负担,长期透支经历则最终有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官方带娃”可能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功效不能直接被抹灭。把“课后三点半”真正落在服务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弹性操作,要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和孩子的不同情况,衡量各方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课后服务内容,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课后三点半”解决方案,是各方的期待。

新闻推荐

《为什么是中国》

上期提要:八路军军歌中响遍全中国的“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两句,并非在为个人叫好。它表露的是一个群体的坚强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