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还原传统家族绵延的过程 ■王淼

西安日报 2021-04-19 10:32 大字

《幼医与幼蒙》作者:熊秉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幼医,指的是婴幼儿的专科医生;幼蒙,指的是年幼,也可以引申为婴幼儿的养育与教化——熊秉真教授的《幼医与幼蒙》有一个副标题“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其内容乃是以婴幼儿的医疗、养育与教化为视角,来审视中国家庭与社群中的个体生命,如何诞生,如何存活,如何趋生避死,使得子孙得以繁衍,家族得以绵延。

从精神层面说,关注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其新生成员,即是关注这个社会对个人与生死的基本态度;从现实层面说,关注一个社会的育婴方法,即是关注这个社会养育婴幼儿的知识和技术的普遍水平,从中既可以折射出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亦可以洞悉这个社会的人口行为和物质文化,不妨视作是认识历史、观照现实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个社会的绵延和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原本就是与幼医和幼蒙分不开的——幼医保障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基因强健,更有益于他们的传宗接代;幼蒙保障婴幼儿的智力开发与精神发育,更有益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传统中国社会本来就有着极其丰富的幼医与幼蒙文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为“帝王将相”的历史叙事方式所遮蔽,各类史料、文献大都忽略个体的发现与细节的描述,而婴幼儿则成为被史料遗忘的人群。尤其是近代以降,西方文化携物质与技术强势输出,而“中国的社会史、文化史、家庭史即在此自怨自艾,封建中国百般‘不是’,过去一直黑暗,前景一片茫然中痛苦、挣扎、折腾不已”。在此近代中国的忧患意识与激越革命的背景之下,一般史论对传统中国家庭生活与社会组织的轻视与否定,就成为必然趋势——其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历史上幼医与幼蒙的真相逐渐被湮没无闻,所谓“前无作者,虽善弗彰;后无述者,虽盛弗传”,最终落得人云亦云,任人评说。

熊秉真教授写作《幼医与幼蒙》一书,首先志在于还原传统社会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形态。她认为近代政治论述下的中国家庭史与社会史,不仅记载多有遗漏,论点失之偏颇,而且口号式的抨击多,实质性的内容少。她以大量传统幼科典籍中的史料记载与古今笔记、传记材料为线索,以具体个人、个别家庭的生命载记,以及系年谱牒的原始史料,进行交相核对,互为增补,勾勒出幼医与幼蒙救亡图存的发展过程,描述出传统家庭抚育生命的种种细节,借以挖掘中国历史上人生之启端,探求婴幼儿的生命如何存活、如何教化、如何成长。

在熊教授的论述中,有一个关键词,曰“由下而上”:这既代表了对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层次——诸如古今个体生命之起端、个人身体存活之条件,乃至人类最终的疾病与死亡之了解,同时也象征着一种还原历史的视角——以看似庸凡琐碎的细节还原古今家庭生活与育儿之道,不仅更接近历史真相,在廓清各种偏见方面显然也更具有说服力。

正像熊教授所说的那样,人类虽号称万物之灵,但其生其长,其育其养,在开启生命的最初时刻,其脆弱易逝,与其他动物并无二致。幼医与幼蒙的进步,使得人的生存有一个更好的开始,自不待言,对幼医与幼蒙发展历史的研究,则能够看出社会人群生活演变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究竟有些什么,没有什么;究竟有着怎样的形态,为何有这样的形态,如果缺少了幼医与幼蒙这一环,显然无法呈现出完整的面貌。的确,身体生命之延续与社会文化之传递本来就是难分难解的,幼医与幼蒙既深受制度与风俗的影响,其进展亦离不开人文传统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一个注重家族绵延和“香火”传承的社会中,幼医与幼蒙隶属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乃是不言而喻的。

新闻推荐

杭州都市圈庆祝建党百年联合报道·嘉兴篇“红色”土地上的乡村“蝶变”

日前,杭州都市圈庆祝建党百年联合报道活动第三站在嘉兴开展,嘉兴媒体代表先后来到海宁市长安镇兴城村、海宁市周王庙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