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孙权与武昌鱼(外一篇)

西安晚报 2021-04-11 02:47 大字

□刘永加

武昌鱼是因为领袖毛泽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而名扬天下。然而,最早认可武昌鱼的却是东吴皇帝孙权。

公元221年4月,孙权把东吴的都城迁到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修筑武昌城。同时,孙权在武昌的樊口建立造船基地,以加强军事实力。一次,为祝贺新建的大舰完工下水,孙权在舰上摆酒设宴,大宴群臣。席间,一道菜肴“清蒸鳊鱼”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品尝后,孙权觉得特别鲜嫩可口,便问此鳊鱼的来历。有人告诉他此鱼来自樊口。樊口位于长江与长港交汇处的梁子湖。江水可倒灌入湖,因而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鱼类的生长繁殖。每年鱼苗随江水经樊口入梁子湖,秋后,成鱼又成群从湖中游到江水与湖水汇合处的樊口河漕深处越冬。此时此地捕捞到的武昌鱼,自然是上等佳品了。孙权听了介绍,赞不绝口:“妙哉!武昌出此等上佳鱼品。”孙权是史上首次赞扬武昌鱼的帝王,但是武昌鱼的名字并没有定论。

在武昌经营了8年的孙权,觉着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便于229年4月在武昌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大吴”,改年号“黄龙”。当年9月,孙权就迁都建业(今南京)。不过,孙权派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城,作为吴国的陪都,武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武昌鱼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后来,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这是个昏庸暴虐的皇帝。他不在建业好好地治理国家、稳固江山,却突发奇想,于265年9月把都城从建业迁回到武昌,建都城自然要大兴土木,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而吴国的官僚地主更是不愿远离家乡,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当时吴国左丞相陆凯为了让孙皓还都建业,就上疏劝谏。其谏文中巧妙地引用了一段“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在重重压力下,迁都武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266年l2月,孙皓只得灰溜溜地又还都建业。这段童谣能起到劝谏的作用,说明当时的武昌鱼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尽管是被用来作为进谏的材料,但也为武昌鱼扬了名。

对这段历史,北宋的王安石也很感兴趣,他在《寄岳州张使君》诗中写道:“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公来建业每自如,亦复不厌武昌居。武昌山川今可想,绿水透迤烟莽苍。白鸥晴飞随两桨。岸荠茸茸映鱼网。投老留连陌上尘,思公一语何由往。”明代诗人也曾写诗对此予以调侃:“武昌城外汉江头,万古乾坤万古流,可笑孙郎鱼不食,年年血战取荆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后代的诗歌都进一步提高了武昌鱼的知名度,强化了武昌鱼的地位。

武昌鱼,俗称团头鲂、缩项鳊。其习性很奇特,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潭深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武昌鱼不仅肉腴味美,且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磷和烟酸,可以起到补脑和软化血管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增加食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鲂鱼)味甘、温、无毒。主治调胃气、利五脏。和芥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功与鲫同。”

人们普遍认同,武昌鱼主要产于武昌古老的梁子湖水域的牛山湖一带,这里水域宽广、水色碧绿,加之水深、水温、流速等天然条件,自然成为武昌鱼的繁殖基地。在长久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人们习惯把鳊鱼作为武昌鱼的代表,然而,鳊鱼有三种:长春鳊、三角鳊、团头鳊,并称为“鳊鱼三姐妹”。谁才是真正的武昌鱼呢?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把近似的鳊和鲂混为一谈,早期的《尔雅》就认为,鲂“江东呼为鳊鱼之美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更认为:“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到了现代,国内外人们也是鲂、鳊难分,在我国大型辞书《辞海》中也这样记载说:“武昌鱼,即团头鲂。”

1955年,中国著名的鱼类学专家易伯鲁(1914-2009)专门进行了一次鉴定。鉴定发现:武昌县牛山湖的一种团头鲂,头更小、体更长更扁,产区也较集中,其肉质的细嫩、鲜美和营养成分均优于其他“二姐妹”。于是,易伯鲁把这种团头鲂确定为正宗的武昌鱼,并得到了鱼类专家和厨师们的广泛认可。到此总算是尘埃落定,一桩公案终于了结。易伯鲁因此成为武昌鱼的命名人,也算是给孙权一个交代吧。

后来,武昌鱼成了湖北尤其是武汉的标志性名吃。无论是谁,到了武汉,一般都要尝一尝武昌鱼,这已经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了。

新闻推荐

国家卫健委发文 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将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近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