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敢为天下先》

淮河晨刊 2021-03-05 09:31 大字

上期提要:往届航展,基层指挥员由于科技装备的限制,只能通过对讲机上传下达。但在第十一届航展,各级安保指挥员手里多了一台平板电脑——指挥平台移动手持终端,可实时查看视频监控、现场警力、安检情况、停车场状况、任务推送等。航展期间,六十余台移动终端让任务无间断地完成整个流程闭环,提高了事件处置效率,也增强了事件处置的精准程度。

前端设备又分为固定式、移动手持式两种。移动式可以根据不同验放通道的人数多少进行调配使用。

第十一届航展与往届航展最大的不同,就是大数据运用渗透到了安保的方方面面。各级公安指挥员手持平板电脑,只要登录上面的指挥系统,就能实时查阅到航展安保的所有数据,如实时进场人数、进出车辆数量、各条道路交通状况。出场通道的摄像头可以自动统计出场人数。停车场加装了地磁感应系统,进出车辆都会自动计数。执勤警力携带有定位系统,指挥部能实时查看警力分布,从而就近调配警力。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届航展期间广东边防总队珠海边防支队作为本届航展中唯一的海上安保力量,首次投入使用单兵图传设备,实现了声像实时传输。这不仅改变了以往指挥仅靠电话和对讲机音频对接的低效率局面,而且还可透彻清楚地了解一线警情,为协同联动、科学指挥提供了依据,从而提升了实时调度指挥的效率。

从拥堵,到畅通

航展的交通问题,是安保工作中最繁杂、最头痛的事情,它不光需要每个安保人员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团队经验的积累和设施装备的提升。

第一届珠海航展时,除了珠海人的热情与辛勤,几乎什么都没有。开展的前几天,看似一切都很顺利,等到正式开展的第一天,就出大乱子了。因为一位重要嘉宾的到来,按照安保条例,为确保通行,需要各处封路。那时的条例还没那么人性化,信息技术手段也十分落后,所以为了万无一失,只有死板地按照条例执行,结果导致了珠海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大堵车——从市区的前山桥一直堵到航展馆,车龙足足有四十公里,直到下午才有所缓解。

然而到了第十一届航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016年11月5日,第十一届珠海航展公众日第二天,除了航展上的尖端武器和飞行表演外,交通意外成为火热话题,横跨境内外媒体,遍及微信朋友圈。

《澳门日报》在当日一篇题为《航展首个公众日迎八万客》的报道中称,本届航展中心各入场口往届必堵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为“历届航展最好”;广东南方卫视报道称,“珠海航展交通新规获点赞”;金羊网也发出了“记者亲身体验公交出行,高峰期专线道路路况仍良好”的报道;香山网论坛网民则发帖称,航展公众日出乎意料,去和回交通都很顺畅;而在珠海本地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内,因交通顺畅而深感意外惊喜的留言者更是直抒胸臆:“我到了航展现场就直接哭了,路上竟然只用了五十分钟!”“今天下班居然比平时还顺!”“今年的停车举措非常好!”……

一位参与过航展安保的交警说,前几届的航展交通组织,不但缺乏经验,更受制于地形因素,通往航展馆只有机场路一条道。尽管之后的几届航展,珠海加大了对交通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修建机场高速、金湾立交,加建视频监控,实现可视化指挥,实现信号灯智能化控制,精确调节配时。但这些硬件加码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因为航展交通组织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时,拥堵问题同样在改变。2007年后,机动车浪潮席卷全国。也正是在这一年,珠海五位数字的车牌号第一个数字一下子冲到了9。人们的自驾出行观念骤然攀升,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首当其冲,机动车数量在历届航展中均能屡屡刷新纪录。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第十届中国航展。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航展交通组织发展更多集中在硬件改善上,如增加视频监控、配备数字对讲、拓宽路面车道、加大停车场,那么这一届航展则在改善硬件的同时,有了理念的变化。第十届航展首次围绕展区核心,将交通分为诱导区、分流区与核心区。将疏导的触角伸到远端,更加注重车流预警诱导。

而大数据概念的首次引入,更使本届航展的交通资源使用率大幅提升。有了大数据的引入,在现场安保指挥部的大屏幕中,指挥者便可实时看到展区各通道入场数和停车场的进出车数,以及进入珠海各条高速和航展路线沿途的车流量。通过这些数据,决策者能很清晰直观地了解各条线路的压力,而后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调整路面管控措施。由于能实时显示车位数,只要停车场有车离开,指挥部就能第一时间知道,然后立刻引导其他车辆前往“填空”,使停车场周转大大加快。如1号停车场4300个停车位,公众日首日先后停放了6400多辆车;2号停车场9700个停车位,航展最后一天竟先后停了13785辆车。

由于大数据的作用,第十届航展还改变了观展车辆的路面配比问题。往届航展出现交通问题的一大诱因,是车辆来回过于集中,每天十一时到十三时,车流量会井喷到每小时5000辆次,而八时左右的平峰期,车流仅为每小时500辆次,忙闲比高达十比一。第十届航展依靠大数据结合路面管控,警方成功地将车流量高峰打散,高峰期每小时7000辆次,平峰期为每小时4000辆次左右。

然而,尽管这届航展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公众日还是创下了单天十八万人次的最高观展纪录,导致机场高速一度处于难以调控的绝对超饱和状态。鉴于此,第十届航展结束后,一份长达二十多页的数据报告放在了市公安局负责人的案头。根据这份报告,市公安局经过审慎研究并吸收国内外大型活动安保经验,针对上届航展的成败得失,分析出了交通组织基本框架。结合这一框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着手研究起草了第十一届航展交通组织方案,后经历大量实地调研、兵棋推演之后,方案得以顺利通过。

在基本框架之下,经过交警部门往里填充血肉,在第十一届航展期间,一套解决航展拥堵问题的系统性方案便大功告成。原最大承限仅3000车次的机场高速在高峰期每小时4000多车次的冲击下,不但能够保持平稳有序,而且将驾驶员的拥堵感降到最低。这是珠海公安累积二十年经验的集大成之作。

采访中交警有关负责人说,如果没有错峰和公交出行,可能珠海大道最高峰的车辆就不会是6000辆次,而是8000辆次甚至上万辆次。珠海大道倒是可以勉强承受,但是珠海大桥和泥湾门大桥的拥堵就很难避免了。本届航展的交通顺畅并非侥幸的偶然因素,而是交通组织做到了对症下药,对其他大型活动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历经二十年的淬炼,第十一届航展公众日进入核心区的车流量,最高的一天竟创下5.8万辆次的纪录,且没有出现拥堵,珠海大道的通行甚至比平时早晚高峰还要畅通。

下期看点:在卜罗成的记忆中,第一届珠海航展时,整个社会对航展没有任何概念,各项安保措施也相对简单,甚至没有进入场馆的安全检查环节,所有观众凭门票即可入场,参与安保工作的人员也只有二百人。而安保的最大压力是交通。当时的珠海,交通状况十分糟糕,没有隧道,前往展馆的道路也只能经珠海大道进入机场路。

新闻推荐

黑臭水体哪里躲?! 卫星遥感有望“明察秋毫”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人工巡查1年,卫星遥感仅需15天——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水环境遥感团队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