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华裔女作家的故事 黄璋尊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怀着崇敬之心,说一说两位华裔女作家的故事。一位是严歌苓,一位是张纯如。
严歌苓小时喜欢歌舞,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后来转向文学创作,现居美国,是以写作谋生的著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很多被改编为影视剧,如《天浴》《陆犯焉识》《芳华》等,我这里不对其作品进行评论,只想谈谈她的文字心、祖国情,即她对文学创作的责任感和对祖国、对同胞的炙热情感。在写《金陵十三钗》的时候,为揭开封尘已久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她数次远渡重洋来到南京,穿街走巷寻找日军残杀罪行的人证和物证。她找到了当年被强暴的幸存者,找到了许多零星记载的文字碎片,她在泪眼依稀中看到了当年的悲惨,于是下定决心书写那段历史,书写是为了铭记。
为了获取更多证据,她居然深入“虎穴狼窝”,凭着一个女作家的身份到日本“暗访”,巧施妙策,避过当地政府和警方的监视和跟踪,用高额酬金聘请翻译,找到当年在南京施暴的日本老兵,亲耳听到了诸多大屠杀的真实细节,获取铁证,写出了感人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跟现在我们很多作家坐在安静的书房写作大不同,《金陵十三钗》是经历何等艰辛之后才诞生的一本书,它是一部在女性的责任感驱使之下完成的杰作。不管身在何处,她的心里住着祖国,血脉里流淌着对祖国的爱。每次捧读这本书,我总是能感受到严歌苓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不由对这位女作家生发出一种深沉的崇敬。
另外一位华裔女作家叫张纯如,她出生在美国,祖籍江苏淮安。祖父曾是抗日国军将领,父母亲都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虽身在西方,但家人都有着一颗中国心。小时候,张纯如常常被教育:作为中国人是非常骄傲的事。年幼的她对父母口中念念不忘的中国产生巨大的好奇心,总是缠着父母问:中国是什么样的?当父亲告诉她,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中国饱受战乱,家国腹背受敌。当听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她竟然大声痛哭起来。
用今天的话来说,张纯如是一枚“学霸”,更可贵的是,她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着她未曾谋面的中国。在她的阅读视野中,接触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语言文字记载极少。她反复自问: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不知道这段惨痛的历史?她到西方很多图书馆查阅,惊讶地发现,以中国为主题的图书中,竟然没有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著。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在欧洲的罪行,但知晓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的少之又少,而日本政府还狡猾地将这段历史从教科书中掩盖过去。她感到既愤慨又痛苦,下决心“用我的一切包括生命去写出历史的真相”。
张纯如到南京不停地四处走访,寻找资料,在已经愈合的城市“伤口”里寻找那段历史的印迹。她的工作十分严谨,常常将中英材料反复核对,听不懂的方言,就全程录音,在大屠杀所有重要的现场都进行拍照与摄像,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如同炼狱中的狂魔,无恶不作,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从她的笔下详细真实地在书中描写出来,可以说,她的书写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她常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以致灵魂不堪重负,每天活在悲愤之中,因此罹患了抑郁症,曾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长达五个月。历时三年,她写出了一本让日本人害怕看的《南京大屠杀》。写作完成了,但她却再也走不出那段历史的阴影。2004年11月9日,在一段荒僻的美国公路旁,她掏出手枪,解放了早已不堪负担的肉身和灵魂,离开了世界,年仅36岁。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这本用生命去完成的书,记录下那段不该遗忘的历史,昭示后人和平之珍贵。
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弱女子、不堪重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印象逐渐得到了纠正。以上两位女性可以说是女中豪杰,她们的成就、情怀乃至社会责任感远远超过了很多男性,事实上,像她们这样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她们值得人们去学习,包括男人和女人。
新闻推荐
本报北京3月3日电(记者杨召奎)今天,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橙心优选(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禹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