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子瞻帽里的人格魅力 张善存

滕州日报 2021-03-03 07:04 大字

顾名思义,不,应该说顾“字”思义,子瞻帽就是苏东坡的帽子,因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古人称字才是最常用的尊称,尽管这种帽子也俗谓东坡帽。

子瞻帽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回到京都说起。

由于受太皇太后恩宠,短短八个月内,苏东坡连跃四级,最终做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那是他人生最得意的一段时光。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苏东坡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足见当时他的受欢迎程度:苏东坡戴一顶特别高的帽子,上窄而微向前倾,这样的帽子被叫作子瞻帽。一天,苏东坡陪圣驾到醴泉游玩,伶人正在那里演戏,一个丑角头戴子瞻帽在戏台上自夸。皇上微微一笑,朝苏东坡看了一眼。上至皇帝,下至伶人,都注意到了苏东坡的帽子。

故事反映的是宋代杂剧演员借题发挥的滑稽短戏,丑角借子瞻帽插科打诨,足见这种帽子在当时的广泛影响。这在宋人的许多文集中也都可找到佐证,比如《师友谈记》中便有“士大夫近年仿东坡桶高檐短帽,名曰子瞻样”的说法;《夷坚志》中有“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的记载。说苏东坡无意中引领了北宋的京都时尚,应不为过。子瞻帽不见得有多大实用性,之所以受到热捧和效仿,与朝堂士大夫们附庸风雅的心态不无关联。在《核舟记》里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句子,峨冠是指高高的帽子,就是在说子瞻帽。人们因才气而景仰,因景仰而竞相模仿,遂蔚然成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苏轼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子瞻帽才有了更大的实用性。本来,为防日晒雨淋,南方人用的是“竹笠”,但效果并不理想,苏轼做了大胆改造,在外沿加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阳光便不能直射到人脸上了,同时还可遮风挡雨,当地老百姓一下子就接受了这种改进。

另一种子瞻帽是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就地取材用椰子壳制成的。明《正德琼台志》载,宋哲宗绍圣四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帽子,谓之椰子冠,并作诗《椰子冠》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此帽非彼帽,但对于长年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来说,其实用性不言而喻。

无论身居繁华闹市,还是被贬偏远蛮荒之地,苏东坡从未失去豁达洒脱、随缘委命的做人本色,这正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或许这也是子瞻帽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在中国的古代文坛上,苏轼绝对是一个引领风骚的人物,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几乎无人可及,除了别具一格的子瞻帽,还有东坡巾、东坡肉、东坡扇、东坡酒等等,都曾时髦一时,有的流传至今。这也足以证明苏东坡是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林语堂先生称之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太有道理了。

新闻推荐

拟建南京路小学、遵义路幼儿园 滨湖新区将添一校一园

本报讯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滨湖新区南京路小学项目规划批前公示,项目总占地面积37957.61平方米,规划为48班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