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漂母饭信传千古

四川经济日报 2021-02-26 06:18 大字

□ 张映勤(天津)

漂母祠大殿正中放着一座一人多高的圆形屏风,上面画的是韩信向漂母双手作揖、躬身答谢的黑白人物像 (资料图)

淮阴之名早有所闻,因为这里是韩信的出生地、受封地。淮阴有许多有关韩信的历史遗存。韩侯钓台、韩侯祠、胯下桥、千金亭、韩信故里、韩信城、韩信纪念馆等等。这其中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与韩信有关的漂母祠。

漂母是秦汉时期淮阴的一位普通妇女,见于经传,寥寥数语。传即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文章开篇即有两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是漂母饭信,一是胯下之辱。

韩信年少时父母亡故,家贫无依,品行又受到人们非议,既不能被推荐当公务员,又不会做生意,过着仰人鼻息、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

列传写道:“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衣食无着,钓鱼维生,竟然数十天连饭都没有可带,可见是食不果腹,潦倒之极。漂母在河边漂洗织物,当看到更为困苦的韩信,她尽其能力给他饭吃,坚持数十日无怨无悔。尤为难得的是她本人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自己尚需每天到河边漂洗,勉强度日。但是对贫弱的少年韩信,没有丝毫的厌弃,每天分一份饭给他。施食之举体现的不仅仅是母爱,是对弱者的同情,是人类天性中高贵的情感,对生命的无私大爱。我相信,当年如果换作老人孩子,换作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她有能力,也一定会对弱者施以援手。这种付出,这种善良、慈悲完全是出于不计功利的本能,所以当韩信说:“我以后必会重重报答您。”漂母发怒道:“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只是可怜公子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你回报呢!”妇人为什么发怒?因为韩信以常人俗念错误领会了对方的意图。他不懂给予的快乐,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情怀。我相信,漂母之言也深深地触动了韩信,大爱无疆,上善若水,一个普通妇女的平凡话语激励着这个少年要自立自强,成就一番事业。虽然韩信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他找到漂母,以千金重谢,后人以此赞其知恩图报、重信守诺,但漂母的初衷并非于此。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尽人皆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一细节让我对韩信由衷地佩服,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一味地冲动,逞一时之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刺死年轻的屠户,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一切。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皆能忍一时之辱。

漂母传名应该感谢的是太史公,他在《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漂母饭信的故事,不足百字,却让漂母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美名千古流芳,传扬至今。以至无名无姓的她被无数文人墨客世代赞颂,历代官府为其建祠褒扬。直到今天,淮安漂母祠成了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吸引着大批游客参观祭拜。但我以为,漂母之爱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母爱,它是一种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无私的大爱,给予别人方便和利益,而不计得失,不为回报。任何时代都提倡人们与人为善,互相友爱,尤其是在当下,需要给予底层弱势群体更多的同情、扶助,需要进一步弘扬平凡而伟大的漂母精神。

到了淮安,漂母祠是不可不去的。我们驱车赶往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不远处的太山村,走到近前,是一座新建的仿明清的院落。青砖围墙,整齐庄重,中间的门楣上挂着“漂母祠”匾额。走进大门,里面略显空旷,庭院有四块绿植围成的园地,两侧走廊的墙上镶嵌着数十块颂扬漂母的诗词碑刻。迎面大殿的门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横匾——“大爱无垠”,这便是漂母祠。与别处不同的是,大殿中央并无塑像,正中放着一座一人多高的圆形屏风,上面画的是韩信向漂母双手作揖、躬身答谢的黑白人物像。这样摆设是对的,别出心裁有新意,漂母的形象可以任由观者想象。屏风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联曰:“姓字隐同黄石远;英雄识在酇侯先。”

“黄石”,指的是授予张良兵书的圮上老人黄石公,一辈子隐姓埋名以避乱世。“酇侯”,为名相萧何的封号,是他月下策马追韩信,慧眼识珠,全力举荐。上联意谓,漂母没有留下姓名,身份之隐讳甚至超过了黄石公。下联是说,漂母认识到韩信为奇才,早于知人善用的萧何。后人以此联歌颂漂母的品德高尚和远见卓识。笔者细读,深思,觉得此联概系文人之多情臆想。漂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何曾想过行善事不留名。她更不可能有敏锐独特的识人眼光,预知韩信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成就大业,有先见之明再出手相助就带有了功利目的。饭信之举不过是漂母发自内心、扶弱济贫的本能,后人即使是善意的拔高溢美也有损于她的德行。

至于大殿中其他文字介绍,诸如“大爱无涯”“德铭于功”“位尊三母”“母仪天下”“丰碑永存”等等,估且看之,不可深究。

漂母殿后面是漂母墓。墓前建有方亭一座,中间竖立巨大的“报恩亭”石碑。相传漂母去世后,已为楚王的韩信十分悲痛,命十万大军每人用头盔盛一兜土,将漂母之墓堆成数丈高的大冢。此说只是相传而已。因为三方墓碑的历史都不长,一块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一块立于民国十九年,另一块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亭子修得更晚,与祠堂同建于2008年。

漂母祠,一座院落,一亭一墓,规模不算大,占地不算小。

据说在淮安市淮安区城西的古运河和萧湖边,还有一座“漂母祠”,旁边还有“韩侯钓台”。淮安市我来过多次,但始终分不清淮安与淮阴的关系。这座历史名城下辖四个区:淮阴区、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历史上市、县分分合合,建制多变,哪里才是韩信真正的出生地?咨询过当地朋友,讲了半天我也没搞明白。反正漂母与韩信都是淮安市的,这一大的区域概念是不会错的。同在淮安境内的两座漂母祠,谁真谁假,谁先谁后,对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来说意义不大,就像过去的关公庙遍布全国,拜关公不一定非要到他的出生地山西解州。漂母本来就是传说中的人物,无名无姓无形象,太史公不过是记载了她“一饭千古”施食韩信的感人故事。到漂母祠,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表达对漂母这位伟大女性由衷的敬仰。

新闻推荐

冷水河与金线台 蔡红旗

冷水河畔的奇峰阳坡的村庄金线台风光新开岭多奇山秀水。百里长的冷水河,遍布诸多神奇秀美的景观,从上游起第一个是花子潭,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