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帮农民过上好日子 80岁仍要奋斗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受访者供图
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退休没能停下来,现在已经80岁的我,仍旧还不想停下来。——赵亚夫
扎根茅山革命老区数十年,终日坚守田间地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就是打心眼里爱“三农”,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赵亚夫。
多年来,赵亚夫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我的爱好就是帮助农民富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想要继续奋斗。”
曾经“光棍村”如今收入高
2001年,赵亚夫退休后作为志愿者前往茅山老区戴庄村。对于初到戴庄村时的场景,他依旧记忆犹新。“当时的戴庄村穷到什么地步呢?因为穷,村里很多男子找不到对象,戴庄村也被当地人称为‘光棍村’。”
当地村民的生活,让赵亚夫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疾苦。“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
不久之后,村里的一所废弃小学教室里,赵亚夫的农学课开讲了。
第一堂课只来了两个村民,其中一人名叫杜忠志,他家田地里种着六七亩水稻。即便听过赵亚夫的农学课,他也只肯拿出其中的7分地来尝试种植赵亚夫的新水稻品种。
水稻刚长出来不久,就因种植过于稀松被同村的村民嘲笑了。村民们都说,这7分地的水稻收成指定是不好的。杜忠志心里打起了鼓,想把水稻拔了重栽。
“长得不好,我赔给你。”赵亚夫笃定的眼神和语气让杜忠志有点蒙,虽然仍然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坚持把新品种水稻种了下去。到了收获的时候,杜忠志种植的新品种水稻不仅好吃,还卖出了好价钱,他成了村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之后,主动找赵亚夫学习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从4户、50户到130多户……见时机已成熟,赵亚夫找到村委会协商,想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赵亚夫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如今,戴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从负债80万元逐步提高到了年收入400多万元,积累的集体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在茅山老区已属第一方阵。
赵亚夫在戴庄村驻点帮扶形成的“戴庄经验”在江苏全省得到推广。
坚持“三不”原则帮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
“年轻人的任务就是为祖国的建设,要为贫困农民能过上好日子奋斗。”1958年,赵亚夫就读宜兴农林学院。开学典礼上,一位领导的发言让赵亚夫牢记了半个多世纪,而后的几十年,赵亚夫也正是这样做的。
1961年,赵亚夫毕业后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赵亚夫忙碌的脚步和奉献的身影。
1982年,赵亚夫去日本学习进修,为尽快把先进技术学到手,他每天学习工作超过16个小时。从日本回来时,他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无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种苗服务。此后他又24次赴日,引进示范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
此外,他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等一个个品种相继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陆续被攻克破解,茅山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近年来,赵亚夫还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他帮助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
再过一个多月,赵亚夫就将迎来八十岁大寿。“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退休没能停下来,现在已经80岁的我,仍旧还不想停下来。”赵亚夫说。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
新闻推荐
北京市属医院援藏医疗队成员合影留念。友谊医院供图2016年7月,友谊医院作为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