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秦代就有“高铁”出行? 感受下古代的“春运”

家庭生活报 2021-02-25 00:51 大字

随着春节长假的结束,春运又进入了返程高峰。今年的春运,由于“就地过年”号召的影响,相较往年压力小了不少。不过,春运毕竟是现代社会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买票难、上路难,大多数时候,仍是春运的常态。

有趣的是,春运的各种难难难,放在古代也一样。

古代谁在赶“春运”

现代时空概念上的“年”,晚于过年风俗。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那个时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古代“春运”的主体,而以公务人员和商人为主。

古人常面临“回家难”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面临“回家难”。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首 《人日思归》诗,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乡愁,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节也“回家难”。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秦代的“高铁”很先进

古代春节“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时代,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秦代,陆路交通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也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有人认为驰道为皇帝专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驰道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车用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这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此外,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的概念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秦代有“高铁”这一结论,是现代考古发现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也让《史记》说的“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虽然秦代的道路网是为了军事战略物资的输送而修建的,但它对诸如过年这样的民间风俗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倪方六)

新闻推荐

健康码照片非本人或致信息泄露?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回应

2月22日,一微信公众号发布报道推文《上海健康码照片非本人疑因后台数据出错或致个人信息泄露》,称一些上海市民发现自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