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在古今诗词中感受雪的魅力

陇南日报 2021-02-24 00:32 大字

刘高潮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钟爱于雪,写下了许多清新隽永的美好诗文。在他们的笔下,雪蕴含着无穷的静美和韵味,不妨让我们在古今名家诗词中感受雪的无穷魅力。

孤寒之美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被诬陷获罪,幸遇苗丕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寒冬景象:“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表意上写的是风雪之夜投宿的清寒之景,实则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坎坷辛酸,幸遇苗丕,才得以喘息和转机。

又如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参与了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被贬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名为司马,实为被地方官监视的“要犯”。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就借山水景物,歌咏隐居的和尚和渔翁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传颂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有寥廓的孤寒之美,又有清冷的江雪之美,更有深远的意境之美,堪称古代诗雪之绝唱。

暖饮之美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雪的诗不少,可唯独《问刘十九》言短味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不难想象白居易和好友刘十九雪里温酒对饮的温暖场面。《夜雪》也是别具一格:“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深惊醒,发觉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雪后院子里的竹枝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咔嚓”折断,更显院落的幽静。

王安石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除了致力于变法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名篇。变法失利后,他退隐钟山一段时间,写下了著名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四句,把梅花傲寒迎雪、一枝独放的风骨写尽。

悲壮之美

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管被贬出京,著名琴师董庭兰也随其离开长安。时年冬,与边塞诗人高适会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高适面对白茫茫的雪景,即兴为擅长音乐、又博学多才的董庭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矄,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说高适当时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处境艰辛。可诗人却以乐观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言把凄凉的雪景描绘得壮美雄浑,把临别赠言写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唐代诗人卢纶的边塞诗《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一句“大雪满弓刀”鲜活生动,画龙点睛,将金戈铁马的勇士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豪迈之美

纵观古今诗人在写寒冬雪景的题材上,可能最雄壮、最有气魄、最有意境的莫过于毛泽东了。他写寒冬和雪景的佳作不少,特别是到陕北后写的《沁园春·雪》,发表后令全国各界人士赞叹。这首词由壮阔的北国隆冬景象到中国历史人物描写,通过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来衬托著名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对比当今时代英雄,突出舍我其谁的庄严使命感,词风激越雄壮,韵味浑长。词的上阕起笔就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后八字从空间的角度极言降雪范围之广,又极写风雪寒冰之烈,具有很强的概括力。紧接着一个“望”字,使诗人远眺之景一一彰显。其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对仗工整,又非常朴实自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鲜活生动,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下一句中的“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使雪晴之景鲜明生动,不仅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更为下阕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写于1961年隆冬的《卜算子·咏梅》,在立意和遣词方面更具功力,用冰雪的严酷来衬托梅花的坚贞。词的上阕描写经风历雪的梅花在“悬崖百丈冰”里仍然绽放。末句的一个“俏”字用得极为生动,起着统领作用,尽情描写了梅花不畏霜欺雪压、斗寒怒放的品质。词的下阕开头以顶针方式紧承上阕,而后预拟在“山花烂漫”之时,梅花绝不会居功自傲,而是在万花丛中与她们共迎大好春光。这象征了中国共产党的开阔胸襟和崇高风范。这首词远远超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许多咏梅诗词中孤芳自赏的境界,也胜过北宋王安石《梅花》的意境,遂成古今咏梅的绝唱。

新闻推荐

多彩活动迎元宵

△2月23日,民间艺人在河间市景和镇丰尔庄园表演踩高跷。当日,河北省河间市景和镇丰尔庄园举办“民俗贺春,喜闹元宵”系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