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表态遭恶意歪曲,工作内容被断章取义 世卫组织专家怒批美国媒体造谣无耻
?2月3日,世卫组织专家组成员达萨克到访武汉病毒研究所
2月13日,《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宣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新冠溯源调查中,中国拒绝向世卫提供关键数据。文中重点“引用”了4名WHO专家团成员的言论。然而,文章刊发后被引用专家几乎立刻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发言,反驳《纽约时报》的报道,并称言论被歪曲,是虚假报道。
《纽约时报》的这个报道,以及类似的报道,在其他西方媒体上也比比皆是。有分析认为,西方媒体越堕落,越极端,他们的公信力流失得就越快。
世卫专家说重话
拥有英美两国国籍的专家团成员、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生态健康联盟主席、动物学家皮特·达萨克这样批驳《纽约时报》:“听听、听听!我们花时间和记者解释了我们在中国长达一个月疲惫工作中的关键发现,而我们同事所说的话却在工作还没开始前就被(媒体)断章取义地用来编自己的报道,这真的令人失望。《纽约时报》,你真无耻!”
一名知名的美国科学家,把“无耻”这样的字眼用在《纽约时报》这家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媒体上,令人大吃一惊,充分显示了科学家的愤怒。达萨克还说:“这不是我在世卫组织任务中的经历,作为动物和环境工作组的负责人,我感到中国同行们坦率并值得信任,我们确实获得了关键的新数据,了解到更多关于病毒传播途径的信息。”
《纽约时报》是怎么扭曲专家们的原始言论,恶意带节奏的呢?例如在《纽约时报》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达萨克的话,表示采访中几个专家都提到这个调查非常辛苦,一天工作15个小时,还需要接触早期患者,阅读他们的案例和不幸的故事,所以情绪低落。但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虚构中国给调查组施压,给调查组制造困难之后,再用这个情绪低落的词,让读者潜意识中认为,调查组情绪低落是因为中国的干扰和施压。
为中国仗义执言
另一名出现在《纽约时报》报道中的世卫专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塞娅·菲舍尔在推特上转发达萨克的推文说:“这也不是我在流行病学小组的经历……我们说的话被故意歪曲,这为重要的科学工作蒙上阴影。”她还表示,要建立信任必须要忠于事实。“请停止这种关于‘无法获得原始数据’的负面说法!”“我对整个任务的看法是,这个任务是高度地缘政治化的,”菲舍尔博士说,“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受到了多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要求中国对调查持开放态度,也知道可能会有多少(对中国)责怪与此相关。”
澳大利亚专家多米尼克·戴耶尔和德国专家法比恩·林德兹没有社交媒体账号,但两个人都有一个视频采访。采访的原始内容与这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也大相径庭。
生态健康联盟中国和东南亚科学与政策顾问、流行病学家休姆·菲尔德在推特上表示:“作为研究新发传染病的科学家,我们迫切需要抛弃政治废话。”
中美防疫大不同
遭打脸后,《纽约时报》日前不得不以所谓“精简版问答体”刊发了对达萨克的采访。达萨克说,他还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仅华南海鲜市场一地采样超过900份。世卫专家组获取了大量信息。达萨克说,武汉曾为抗疫“封城”76天,“从那以后,他们被批评成所谓疫情的开端,还出现所谓‘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的说法,这让人们感到愤怒和难过”。
有意思的是,达萨克在采访中对比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中美防疫大不同。他说,在中国,抵达机场后,相关人员会穿戴整齐防护设备登机,将他们从特殊的防疫通道护送出去,直奔酒店、进房间,按规定隔离两个星期;而回到美国后的经历“截然不同”,他都没收到自己需要隔离的通知,也没人告诉他“应该居家”。
■深度
让“真实中国”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
“你去过的哪个国家和描述的完全不一样?”近日,这样一则话题在美版知乎Quora走红,不少“歪果仁”给出了一致回答:“中国”,还有人纷纷贴出亲身经历以证:
一名名叫“KevPuh”的网友写道: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中国制造是“劣质”的代名词。但第一次到中国时,我搭了一部看起来像是中国公司制造的自动扶梯。令我惊讶的是它居然能动!我太无知了!
另一名叫“PeteTruman”的博主则称,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西方媒体,但在中国生活几年后,他发现“西方媒体上的垃圾信息太多太多”。事实上,“中国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这两条高赞回答,也引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围观”,她随后在推特有感而发:“很多人在第一次见到真实的中国时,都很惊讶。一个扩大开放的中国欢迎你,并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黑转粉”令人欣慰,而通过他们曾经的“无知”,也能看到西方媒体的长期操弄。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西向东位移,西方的绝对优势被逐渐撼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歧视与抹黑更达到新高度。尽管西方媒体的报道风格一如既往,但确实有越来越多“歪果仁”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为中国“正名”,当起了“自来水”。除了百闻不如一见的亲身经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就摆在那里,一个个具象的成果就摆在那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硬实力与日俱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也在水涨船高。
应当看到,今时今日,国际传播格局依然是“西强东弱”,西方媒体的“信息壁垒”依然强大,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特别是发展、变化中的中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形象的打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都有大力发挥的空间,也只有积极向世界展示一个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才能让“真实中国”最终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报道
新闻推荐
■来论没人想到,“小马云”范小勤再次闯入公众视线,是解约回农村读书。2016年,因长相酷似马云,江西永丰县石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