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锦西集训 蔡永清

淮河晨刊 2021-02-18 08:38 大字

30年前,18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前往辽宁锦西集训。这里称为关外第一镇,也是北京后花园,后改名为葫芦岛市。锦西地处辽宁西南部,南临渤海,西接山海关,东与锦州相邻,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新兵集训地位于城市北郊海军飞行学院。当年12月13日,凌晨5点下了火车,转乘大巴车来到学院,门前两侧是挺拔的油松,坐落在整洁干净的大花坛里,气温已是零下15℃,哨兵持枪屹立,俨然和身边的青松“融为一体”,令我们“初来乍到”的新兵肃然起敬。进入营区,雾气慢慢消散,天色渐渐亮起,远处的红霞露出微光。穿过门前的假山,一条笔直宽敞的道路,望不到尽头,红色小楼一排排矗立着,楼前是一棵棵高直的白桦,在绿色墙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威严。路两边设置了很多滑板、单双杠等器械,我想这就是即将开始训练的“素材”吧。

休息一天之后,紧张有序的训练开始了。早晨6:30起床出操,白天练习队列、体能,晚上7:30站军姿,8:30班务会,9:30熄灯睡觉。每天的规定动作必须达到精准、一致,强度大,时间长,一天下来真的是“上炕都费劲”。但可怕的是紧急集合,4:00-6:00间,区队长“集结号”响起,所有人员穿戴衣帽、打理背包、楼前整队,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不能达标的战士将在出操后再罚跑5公里。因为刚开始训练,大多紧张害怕,集合后会出现背包打反了、穿着卫衣站队的“严重”失误。正因如此,班里有2名战友晚上熄灯后偷偷穿戴整齐,枕在打好的背包上睡觉,一次被夜查队员发现,还是罚跑了5公里。

一个月封闭之后,终于可以外出了。出去的目的就是打电话给家人,听听“乡音”、倾诉“委屈”。区队长按照训练成绩每次只能出去两人,由于训练刻苦、成绩突出,第一批名单就有我,队长通知午饭后自由组合,去办公室领取出门证。然而兴奋过度又出了差错,饭毕,我箭一般冲出饭堂,不小心踢碎门口照衣镜,非但没能成行,还受到队列训练的加罚。这真是得意忘形,一直到半个月之后才得以“解禁”。

久居江淮之地,关外小城境况令人难忘。道路都是水泥的,很宽敞,就是一段一段坑洼不平,巷口处电线杆上,顶部会有大喇叭,这或许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城里的特色和“印记”。行人穿着厚重的衣服,手套、棉帽、翻毛大头鞋,尤其是穿着花格棉袄的女人们,用围巾将整个头部裹得严严实实。路上还有扬鞭赶骡子的“车夫”,或拉人、或送货,在颠簸的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目及风土人情,这出关第一站,已是满满的东北“风味”了。

那时候,通讯设备所限,打长途电话只能到邮局的电话亭。拨通电话,父母上班不在家,姥姥接了,她耳朵不太好,还喜欢接电话,只是喊着“喂,喂,哪个?”听不见我说话。我又试着打到父亲单位总机转接,听到“乡音”的那一刻,激动又紧张,曾经的批评和教诲俱是温暖,想起在家时父亲的不苟言笑、严苛要求,令人很烦很烦,出门千里之外,却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苦心。集训期间又出去打两次电话,父亲总是老生常谈“注意安全,刻苦训练”。这八个字在部队服役期间乃至今时,我是铭记的。

集训快结束时,训练团安排了一次“拉练”行动,步行15公里外的塔山阻击战纪念馆。早上九点,携带好挎包、水壶后,四个区队的战士整装集结,统一出发。海军蓝在路上飘扬,《祖国颂》在空中回荡,行进队伍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此时,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感瞬间“沸腾”。到达纪念馆,参观馆史,瞻仰纪念碑并合影留念,简单吃点干粮,片刻休整后又开始集结,团里要求跑步回营,各区队还要竞赛,已然疲惫的身躯又要加重“负荷”。一路上,有些战友坚持不住,退出队伍等待“救援”,我作为排头兵,在第一方阵,决不能输掉比赛,咬紧牙关,“满血”奔行,最终我们率先到达营区,回到房间,内衣尽湿,脚底板磨出了三个水疱。集训结束,我得到训练团嘉奖一次。

30年光景,亦如弹指一挥,其间的磨砺和铅尘,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和感悟。集训是从民到兵转变的过程,也是整体协同作战的合力展现,过往和将来,那些“骄傲”历程都是我前行的明灯。

新闻推荐

盲道进超市是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

为方便附近的视障顾客前来购物,一条条橙黄色的盲道从超市入口直抵每排货架。近日,山西运城的一家超市火了。除了贴心设置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