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诗歌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济南时报 2021-02-07 13:53 大字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地上的路原来很平坦/可是/有太多人走过/这些路过的人们太累了/于是他们决定扔下一些东西/有的人扔下了悲伤/变成了路上的石头/有的人留下快乐/变成了山上的树苗/我把装在瓶子里的思念/放在高高的山顶上/变成了黑夜的眼睛”。

这是13岁的云南孩子李锶嵘写下的诗,题目是《地上的路》。诗的后面还有一段小诗人写的话:“曾经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我原本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那场变故之后,爸爸离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打工,再也没有回来过。妈妈说,总有一天,爸爸会回来的。我也相信他会回来的,因为他亲口说过他会回来!我一直等着!2015,2016,2017,2018……一年又一年,他还是没有回来。当年爸爸的承诺,是我一次次失望后支持我重新燃起希望的信念。也许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淡化,但是在夜里,我还是很思念爸爸。”

这是这本《大山里的小诗人》的第一页,一首小诗和一段文字,如此深地打动了我。即便就诗本身而言,这也是一首闪闪发光的好诗——悲伤是硬冷的石头,快乐是欣欣向荣的树苗,而思念可以装进瓶子,放在山顶,变成“黑夜的眼睛”,那是一种多么剔透、真诚,艰难却又执著的思念啊。

我一直都很喜欢孩子写的诗,最早买的一本就叫《孩子们的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6岁的女孩姜二嫚写的《光》:“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4句话,多么天真的想象,又多么意味丰富。后来朋友又送我一本《诗歌里的童年——孩子写给孩子的诗》,也对一首极短的只有3句的诗记忆犹新,是14岁的石薇拉写的《盲人》:“太阳照在他身上/他却

小心翼翼走在/漆黑的路上。”一种多么真切的体会,多么真诚地贴近他人内心的同情。

我不知道《孩子们的诗》和《诗歌里的童年——孩子写给孩子的诗》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却知道《大山里的小诗人》中的诗来自何处,因为书封面上写着这本书的作者——“是光”的孩子们。“是光诗歌”是一个公益机构,它的创始人是康瑜。康瑜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到云南山区的漭水中学当了两年的乡村教师。在书首《这本诗集的秘密》一文中,他写道:2016年10月的一天,窗外下起了大雨,班上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朝窗外看着。我索性带他们坐在屋檐下,拿出本子,尝试写人生中第一首诗。在诗里,我发现原来调皮的“坏学生”有着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而躲在墙角不爱说话的女孩会在诗里写:“我信奉黑夜,因为它能覆盖一切,就像是爱。”

康瑜说,在那个雨天之前,他不是诗歌爱好者,但是在那个雨天之后,他开始相信,“诗歌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2017年9月康瑜离开那个小山村,准备研究生的申请,“在那个我已经不再是教师的教师节,我突然收到了一大箱诗——没想到离开以后,孩子们还在继续写诗,写好就塞在我的门缝下面,几个月就攒了一大箱。”箱子里还有一封一个名叫玲花的女孩写的信,玲花在信中说,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就进了监狱,是妈妈带大了姐妹三个。她打小被人欺负,从不敢还口,直到自己在诗歌大赛中得奖,她举着评语和奖状,告诉每一个人,这诗是她写的。她说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反抗。信里,她又写了一首诗给康瑜:“天上的人儿在点火/地上的人儿在许愿。”

这封信让康瑜认定:诗歌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可以改变一个人。这封信也给了康瑜一个做乡村诗歌教育的理由。这便是公益机构“是光诗歌”的故事。在进行乡村诗歌教育的路途上,康瑜遇到了联合创始人张田田,遇到了一路同行的59位核心成员和1500多位志愿者。截至2019年9月,“是光”诗歌课已辐射到763所乡村中小学,让64700多个孩子体验了人生中第一堂诗歌课。

特别令人温暖的是,这本《大山里的小诗人》中来自31位画家的插画,全部都是画家们的爱心奉献,而这31位画家,还是从来自全世界500多位画家的热心投稿中选出来的。这些插画我也特别喜欢,就说那张配《地上的路》的画,陡峭的群山下的一个小村庄,一个眼挂两滴泪珠的小女孩蹲在路上,她的头发弯弯曲曲,蔓延成了路和小溪。天上鸟儿在飞,小女孩用小木棍在路上滑下两个字:“miss you。”

《大山里的小诗人》再一次让我们确证了诗歌的意义,虽然诗歌从来不需要被人确证。小诗人的诗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诗歌本身应该有那种天真、想象和赤诚,那是诗歌之所以闪闪发亮的原因所在。而那些闪闪发亮的诗,是可以抚平我们的慌张、滋养我们的生命的。如康瑜所说:“生活给这群山里的孩子太多考验——孤独、疾病、贫穷和分离,也从他们的身边夺走了很多关注、陪伴和肯定。在漫长的夜里,这些孩子需要自己学着长大。所以诗歌课不为培养诗人,只为告诉孩子们:要拥有探索的热爱,要保持感受的敏锐,要拥有感知幸福、书写痛苦的能力。即使是愤怒,也可以用一首诗慢慢舒展。”

康瑜说得真好。每个人心里都有连绵不绝的爱和哀伤,需要慢慢舒展的,何止孩子。

新闻推荐

让“中国创造”,擦亮深邃“天眼”!

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新华社记者齐健清晨,贵州平塘大窝凼。望远镜偌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