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记: “幸福美好生活”进目标问计62万人次
制图李开红
报告聚焦
展望十四五
2月4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事实上,有关这份《纲要草案》的研究制定已历时近1年半。自2019年6月起,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发改委组织专门团队,开始成都“十四五”规划的前期调研、思路形成、纲要编制等工作。
成都市两会期间,市发改委“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团队人员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李椿总工程师讲解《纲要草案》的出台故事。温暖、纵深、人民、担当,这些是李椿的“写作”感受。
李椿介绍,《纲要草案》出台背后,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结果,除了召开多场座谈会和大范围的调研,还专程赴上海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过程中,共有62万人次参与,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
问计于民
62万人次背后的
“人民城市”
2020年11月24日,一场特殊的会议在上海举行:成都专程来到对标学习的城市上海,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对成都“十四五”发展、2035远景目标以及2050发展战略的意见建议。
李椿恰好参与了座谈会的筹备和专家邀请全过程,他表示,参与座谈的专家不仅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代表性,同时,对成都都拥有深刻的了解观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非常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又比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对成都建设全球城市有深入研究,最终,他的意见也被写入了成都“十四五”规划。
这是《纲要草案》问计于民的一个切面。这样的座谈会,还有不同的“主角”:青年干部企业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座谈会以及网络献策活动……
“面对面”座谈之外,还有海量的线上征集。2020年8月,成都正式启动建言“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方式包括通过线上留言、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至征集结束(2020年11月30日),成都“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共有62万人次参与,收到建议超过3.2万条,其中,既有来自专家的专业建言,也有热心群众的肺腑之言,还有蓉漂青年的殷切期许。为了处理这些信息,成都市发改委还专门成立了专班,对收集来的意见按主题梳理并归纳。
“成都特色”
突出幸福美好生活
十大工程
《纲要草案》还有一项“成都特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这“十大工程”包括: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乡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建设智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
“以往的规划总纲文件往往更关注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有关民生的目标通常都会置于规划靠后的位置,“但‘十四五’期间,幸福美好生活是成都最重要的使命。”李椿对记者谈道,“我们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到了《纲要草案》文本的第一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在突出的位置来表达,让老百姓从排序就能体会到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实,整个成都“十四五”规划中,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题贯穿始终。生活在城市中,人们最直观的幸福感,往往源于生活中享受的配套与服务。李椿说,无论是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或是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宜居地,归根到底,又何尝不是对有幸福城市的一种追求呢。
更接地气
规划用语平实易懂有温度
《纲要草案》的字里行间,“问计于民”的诚意,最终转化成了城市的温度。李椿提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过去五年规划纲要里,那些望而生畏的生涩词语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气、能读懂的词语。
以民生领域的“教育均衡”为例,虽然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均衡”二字还不够接地气——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均衡”?普通人需要更加直观的感知。在梳理了建言“十四五”公众意见征集活动中的大量意见,李椿和团队注意到,人们普遍关注学校的距离、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纲要草案》多了“接地气”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满意的教育”……李椿说,《纲要草案》的编制,难就难在,如何将过去干巴巴的规划用语,转化为平实而有温度的语言,“一定要是老百姓易于理解的文字,只有这样,才能谈获得感”。
而这些“接地气”如何落地?李椿介绍,《纲要草案》坚持规划目标与功能项目相结合、战略任务与政策举措相匹配、动力转化与深化改革相衔接,聚焦功能性载体建设、功能性平台完善、功能性产业聚集,推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等向政策措施、改革清单、项目实施落地转化。
《纲要草案》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也别有不同,此次包括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一些传统指标被新指标取代。李椿强调,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也许仅是一个单一数据,但这个简单数据背后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成果,也释放了一些转型信号。
比如,“预期寿命”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从纵深维度的解读看,它不仅仅是指年龄高低,背后也折射了市民生活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医疗卫生改善、健康水平提升等诸多内容。“它们从人的感受出发,也更容易让市民有获得感,这就是强烈的效果导向。”李椿说,人们不仅要看“做了什么”,人们更关心的,是“做成了什么”。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新闻推荐
扫描二维码查看全文新华社昨日播发《关于涉疆问题的谎言与事实真相》,文章指出,中国新疆是个好地方。56个民族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