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谁来保障“打工人”的身心健康

潍坊晚报 2021-02-02 09:10 大字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21)》(以下简称《绿皮书》)得出结论:健康型人力资本面临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之一,是过度的工作压力、快速的工作节奏导致患病率上升,疾病年轻化态势日趋显著。《绿皮书》建议,国家应采取更多政策措施,在继续提高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适度缩短工作时间、增长休闲时间,提倡经常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工作压力大节奏快

身体健康频亮红灯

手指间歇性抽搐疼痛,颈椎总是酸胀发麻,肩膀僵硬肿胀,甚至疼到无法工作……这些身体不适的状况,冯女士几乎每天都要经历。今年29岁的她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民企担任商务专员已三年半。尽管公司平时不怎么加班,但工作时强度很大,再加上要久坐和长时间操作电脑,这些病症无法缓解。“医生让我注意休息,可工作忙起来根本没办法。”冯女士说。

《绿皮书》显示,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健康型人力资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过度的工作压力、快速的工作节奏导致患病率上升,疾病年轻化态势日趋显著。例如,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调查地区居民的每两周患病率为24.1‰,慢性疾病患病率为330.7‰,比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时大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认为,过度劳动所造成的严重的身体透支,应该被视为职场健康问题的底线。

在《绿皮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向晶看来,劳动者身心的损害不仅会引起个人工作时间减少,还会导致其工作生命周期缩短。当劳动者健康水平普遍下降时,不仅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支撑能力在减弱,更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会持续降低,弱化经济增长的成果。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广泛认可的健康人力资本概念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心理问题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员工。

“整晚睡不着,躺床上就想吐,头疼得不行,脖子也疼。”今年30岁的栗女士在北京一家税务咨询机构担任商务专员兼会计,有上述症状一年多,实在忍不了才去了医院,医生诊断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和躁郁双向,不能控制情绪。

《绿皮书》提到,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仅为10.3%。

向晶认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社会适应性降低,无疑会使人的活跃性和创造力降低,进而弱化技术更迭能力,“这样一来,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提高的”。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海明说,我国对员工身体和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没有专列精神疾病,职场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的精神疾病难以被认定为职业病。

向晶说,心理健康评价机制的缺乏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当前,劳动者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应对机制还在起步阶段。要有专业评估体系的同时,更要有国家健全职工身心健康保障机制的顶层设计。

健康职场亟须培育

多管齐下完善制度

职业发展认知单一,竞争激烈压力剧增,职场健康问题频发。那么,未来应怎样解决职场健康问题?

李海明认为,员工健康管理不仅是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预防职业病的需要,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化解法律风险的需要。但在灵活就业日益普遍,传统的员工管理模式日益松散的背景下,员工健康管理也应强调员工自己的责任,强调社会化的健康管理。

李海明建议,在制度设计上,应加强医疗保险与个人健康管理的结合,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和个人健康管理的结合;同时加强工时制度的基准立法以及加强对过劳所致、职场精神压力所致疾病的救济,提升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和法治保障等。

王天玉认为,就员工健康保障问题,可设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地方法规一层一层进行探索,通过个性化的、企业层面的集体协商不断推进。

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汤闳森认为,作为企业,应从医疗保险、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三个维度,认知自身所负的缴费义务、社会责任与协助作用,将利益获取从短期放置于长远规划,打造企业与员工共赢的多层次全民健康保障机制。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我国清洁能源继续快速发展

本报讯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数据,2020年,在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