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严寒中,戈壁滩上的坚守
从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城区出发,没过多久就进入一条“搓板路”。窗外,戈壁滩已被皑皑白雪覆盖。1月25日9时许,天刚放亮,洁白的雪映着晨光透着寒意。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中国石油玛湖油田出现在眼前。中石油克拉玛依钻井公司XDW55010钻井队正位于玛湖油田玛18井区,夹在艾里克湖和盐湖之间。
下了车,寒气扑面而来,记者不禁打了个寒颤,车载温度计显示此时温度为零下29摄氏度。“这里太冷了,今天刮了点风!”队长张程豪说。
“白天作业的职工共有8人,现在天气冷,工人在钻台上1个小时就得轮换一回,轮着到值班室暖和暖和。要不这么冷,大家都冻得受不了。”张程豪介绍,队里共有27人,白班8人、晚班9人,一个班12个小时。
对于在井队坚守的钻井人来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最幸福的画面;而井队能够企及的幸福是:有电热油汀的保温棚或值班室里,那儿的温暖“感觉身体还是自己的”。
虽然穿着棉裤,戴着厚厚的棉帽子,但在户外才10多分钟,记者已经感受到刺骨的冷。尤其是风,特别“割”人。虽戴着口罩,可没被护着的脸蛋和鼻梁处没几分钟就冻疼了,流下的鼻水瞬间冻成冰。
这口井是去年10月28日开钻的,目前已经打到地下将近5000米。由于钻井的特殊性,钻机一旦启动,所有相关机器设备要24小时运转,工人、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必须全部坚守岗位,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问题。冬季施工对人员组织能力、设备检修都是一个考验。
“所有的设备都要做好保温,特别要让钻井液流动,一旦结冻,就要花巨大的代价。”今年34岁的技术员任强在一线干了近12年,“由于太冷,铁都会冻裂,有些设备上还缠了电热带,安全性能才得以提高,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寒冷对于人体的考验更大,平时可能3分钟能干完的活,在极寒的冬天至少要半个小时。“穿少了太冷身体抗不住,穿得厚一干活就容易出汗,风一吹特别容易感冒。”司钻马强说,“手套一打湿,就被冻得僵硬。”
9米高的钻台上,虽然围了一圈保温墙,但寒气仍然无孔不入,明显比地面上还要冷上许多。钻台上,工人们正在忙着接下钻杆。他们“全副武装”,穿着厚厚的棉靴子,棉衣棉裤,戴着围脖棉帽,只露出眼睛。哈出的热气很快凝结成了霜花,眉毛和眉心变成了白色,泥点子也在身上冻成了冰。
外钳工万艾龙和同事站里井口两旁,上提、卸扣、推、拉、下放一气呵成,一根钻杆顺利从10多米高的钻台,通过坡道快速下滑到井场管架上,这样的操作一直重复着。
万艾龙告诉记者,到了晚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脸冻得又木又疼,能把人冻哭。”
“我们队2015年开始冬季施工,现在对高寒下的施工经验越来越丰富,公司还给职工配了电加热的鞋垫、电加热背心、马夹、棉帽子。”张程豪说。
午餐时间到了,除了不能离开钻台的值班人员外,工友一起来到距离井架不远处临时搭建的像火车车厢的餐车里就餐。“基地中心设立了生活服务组,工作时间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基地每天都送来不同的饭菜,保证队员的营养。”张程豪说,基地离作业区几公里,也是职工的生活住宿区。
“现在技术提高了,原来100多天才能打一口井,如今一年可以打7口井。”张程豪说,按照计划和现在的进度,春节前可以放假冬休了。
严寒的冬天,在准噶尔盆地千里油区油气井旁,有上万名钻、采、试、测等各工种石油工人坚守岗位,确保油气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和城市每一个角落。
新闻推荐
2021年1月30日12时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街道风险等级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截至1月30日18:30,全国共有11个高风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