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现代经典战例》

淮河晨刊 2021-01-26 09:29 大字

上期提要:分割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的萨哈林岛历来都是战略要地。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挟战胜余威,夺占北纬50度线以南的萨哈林岛土地,这让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耿耿于怀。1945年8月8日,也就是日本广岛被美国原子弹摧毁两天后,苏联对日宣战。

日军溃败肃清残敌

苏军登陆部队在塔路和山脊界取得的战果,迅速产生全局效应。从16日起,正面进攻的苏军第75师就发觉古屯要塞区的日军不再显得那么顽强,一些日军据点甚至稍作抵抗便告瓦解,苏军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25日中午时分,苏军第75师先头部队冲进南萨哈林的行政中心——丰原市(今南萨哈林斯克)。

有意思的是,一旦战场形势出现逆转,日军内部的动摇情绪就像难以扑灭的野火般四处蔓延。一些被苏军俘虏的日军供称,从16日苏军完成在塔路港的登陆后,南萨哈林岛的日本人(无论军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一些日本兵一边高喊“抗战”,一边却急急忙忙地乘坐卡车逃往大泊港,寻找船只向北海道逃命。生活在当地的几十万日本人也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港口,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日军几乎无法调动部队。人心惶惶之下,一些日本人还偷偷作好向苏军移交权力的准备。

继续进兵美国拦阻

战役仅持续十几天,苏军粉碎了驻守南萨哈林岛的日军集团,歼敌1.83万人,缴获大量战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本打算在拿下南萨哈林岛后,继续进攻北海道。据曾参与作战的退役少校安年申科称,21日4时,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亲自对远东第一、二方面军司令员、太平洋舰队司令员和空军总司令下令,命令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87步兵军开始登船,苏联空军第9航空军和太平洋舰队航空部队的主力基地迁往南萨哈林岛,准备参加占领北海道行动。22日,苏军空降部队进驻真冈郊外的机场,准备在北海道展开空降作战,策应其他部队抢滩登陆。

然而,美国志在战后独占日本,苏军登陆北海道的行动是不可接受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给斯大林的信件中明确拒绝把北海道纳入苏占区。8月24日和9月4日,美军第11航空队派遣2架B—24轰炸机前往千岛群岛北部侦察,以查明苏军有没有登陆北海道的企图。苏军战机迅速起飞拦截,美军轰炸机不得不调头返回,但这些危险的“摩擦事件”也让斯大林明白,现在是见好就收的时候了。于是,拿下南萨哈林岛的苏军再未前进一步。

二战中国战场

敌后抗战兵法:山地伏击

扬长避短巧用兵神出鬼没捕战机

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敌后战场的战斗究竟是怎么打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加上近年来“抗战神剧”的误导,更让敌后战场变成扑朔迷离的神秘领域。本系列文章将带你领略敌后抗战军民不拘一格、机变灵活的作战模式,重新认识那些英雄的卓越表现。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今日我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决定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事实上,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就依托山地打出许多精彩战例。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同样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把山地变成自己的“主场”,如鱼得水。这其中,山地伏击战作为消灭敌人最有效的方式,留下了最多经典的战例。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之所以选择山地作为伏击主战场,很大程度上是由敌后抗日武装的特点所决定的。毛泽东在所著的《游击战争》一书中提到:“选择伏击地区,以利于发挥自己最大威力、不利于发挥敌人最大威力为原则。”“因之,选择伏击地区时应注意下列各点:(1)有良好的隐蔽,使游击队容易看见敌人,而敌人不易看见游击队。(2)有良好的地形,使游击队便于出击敌人,而敌人不便于攻击游击队。……”

众所周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直面临装备较差、数量不足的困难,尤其重武器极为匮乏,若与日军在平原地区拉开架势正面交锋,将处于极大劣势。但另一方面,八路军也继承了工农红军的诸多优良传统,例如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作风顽强、战术灵活。而在山地作战中,有利地形加上出其不意的攻击,能使日军在装备上的优势难以发挥,恰恰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战术要求。

1937年发生的黄崖底伏击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黄崖底位于山西昔阳县以东,是典型的河谷地带,谷地两侧悬崖陡峭,非常利于设伏。11月初,日军第136联队1个大队由九龙关向昔阳进犯,八路军第129师判定日军会经过黄崖底,遂以第771团在黄崖底以南风居村设伏,第772团在黄崖底以东巩家庄高地设伏。2日,日军进至伏击区,八路军立即开火,日军抢占高地未果,于是退守黄崖底河谷,其间日军3次想攻上山头,但都被居高临下的八路军打退。此战,八路军毙伤日军300余人,自身伤亡仅30余人。

而抗战首胜的平型关战斗更是典型的山地伏击战,八路军集中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周围山地设伏,充分发挥地形优势,迅速分割包围日军,最终歼敌1000余人,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也提升了自身对日作战的信心。

神机妙算,出敌所料

山地伏击的优点我军知道,敌人也知道,但为什么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武装的伏击却总能成功呢?正如南宋名将岳飞所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军指挥员对于伏击战术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无论地形选择还是时机把握,每每让人击节赞叹。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9师获悉日军第20师团正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师长刘伯承判断:日军为了控制正太铁路以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七亘村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5千米左右的峡谷,谷深数10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险峻,堪称理想的伏击阵地。10月26日,当日军辎重队通过时,八路军前后夹击,将日军压迫至七亘村狭小地带,仅1小时就歼敌3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此战后,正常情况下,八路军就应该转移阵地,另寻战机,但刘伯承和第386旅旅长陈赓判断:前方日军攻势甚急,对补给物资需求迫切,而日军暂时没有更快捷的运输线路,况且八路军刚在七亘村伏击成功,按常理来说断不会在此逗留,因此日军很可能再沿原路运输物资。下期看点:日军遭遇伏击次数多了以后,也变得小心起来,无论行军还是出战,都特别防备遭袭。在此情形下,老指望日军主动进入伏击圈显然不现实,于是八路军采取两套应对方法:一是诱敌深入;二是攻敌必救。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是诱敌深入战术的经典战例。

新闻推荐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推行全域水土保持评估制度

本报讯1月19日,记者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获悉:空港新城探索实行承诺制管理,启动全域水土保持评估,实现水土保持审批即来即办,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