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议太给力!保护休假权、适老化改造、取消社区医生薪酬限制|聚焦上海两会
实习记者 陈杨
2021年1月25日9时,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的“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会议上,委员们踊跃建言献策。
陆敬波:加强对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保护
近期,过度加班这一在很多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提到了风口。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敬波指出,过度加班指超过法定上限的加班,其具有普遍性、严重性、迷惑性、违法性和危害性等特性,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规制。
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是宪法第43条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由《劳动法》保护。他建议,进一步提高对劳动者休息休假权重要性意义的认识,加强相关行政执法。
他还建议大力弘扬正确的奋斗观,防止过度加班对奋斗内涵的歪曲利用,弘扬奋斗与关爱兼顾,奋斗与健康平衡,奋斗与法治并重,奋斗与高质量发展同行等正确的奋斗观。
尹大强:持续提升饮水品质,加快推进直饮水工程
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大强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市供水的水质合格率达到了99.66%,但对照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他指出,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保障系统存在薄弱环节,供水行业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品质直饮水的规模、机制、运行方式赖于进一步探索。
对此,他建议进一步提高水源地和原水的水质,加强深度处理的全覆盖;加强管网的清洗和运行监管,要保证管网和末端水质,加强管网施工的清洗等。
此外,他还建议扩大高品质水质示范区的建设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好一网通办和一网通管功能,实行封闭式的管理。
高照宇:疫情防控不能忽视个人隐私保护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照宇指出,进入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及时准确发布疫情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消除社会恐慌,凝聚社会力量。但疫情防控下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
他分析,其中原因包括信息收集储存单位保管不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以及有关单位在披露疫情信息时没有对个人信息进行技术脱敏。
为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在公布新冠疫情确诊病例流调信息时,应当将一切与防疫无关的姓名、性别等做脱敏处理;对于参与联防联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开展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规范教育培训,对于未尽职责导致个人信息泄漏的工作人员应当严肃追究问责。
此外,他建议公安机关对相关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打击,被侵犯的个人也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主体提起诉讼。
方玥:全面推进“幼有善育”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建议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温柔的呵护。
2020年9月,上海市发布了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上海将继续建设普惠性托育点的实事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托育服务需求。
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建议重视幼儿教师培育,重视保育员、营养员的教育,根据这些人员的定位加大专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和专业设计。
她建议在相关本科、专业院校开展专业,并落实相应的职后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教队伍;将相关人员由辅助工改为专业教师,列入幼儿教师系列,建立保健教师学科评审小组,认可保健教师的专业属性。
王勇: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的工会建设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我国提供共享经济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上海市在2017年已经超过150万人。
在“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交互作用下,新型就业形态的群体涉及到物流快递、网络送餐等行业近200个生活服务细分领域。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玺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指出,这个领域也存在着就业群体流动性高、稳定性差,社会保险缴纳缺失,组织化覆盖率低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以分区域行业工会建设为载体,提供组织基础,在试用新型用工的单位加强自身的工会建设。
同时,借力“互联网+工会”,打造智慧工会,利用工会大平台中的高科技企业能力,通过尝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身份信息和劳动事实认证,交易行为记录,权益保障过程进行追溯,为维权、举证提供帮助。
黄钢:完善基层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复合人才岗位设置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钢指出,基层全科医学人才与公共卫生人才是确保健康上海服务能力的基础,更是医改分级诊疗的基石。
公共卫生的职责不仅是常见的慢性病诊治和管理,还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响应。但上海目前并未明确地配置公共卫生医师和专业人才。
为此他建议,以地方条例或者机构设置的准入标准的方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中必须具有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并作为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同时,建立定期的培训与应急训练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定期举办竞赛科目,构建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复合人才培养的体系,设立专项的教改革基金和相应经费。
童麟:试点设立区级自由职业人员工会分会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维度律师事务所律师童麟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上海大学2019年做的一份随机抽样的调查报告统计显示,上海自由职业人员的规模达到97万,并呈现出从业时间短、职称比例低、职业变化快的特点。
童麟指出,自由职业人员普遍关注职业尊重、事业机遇和福利保障问题。因此他建议,加快对自由职业人员分类的认定,强化对此类人群的劳动保障和社会关爱,建议试点设立区级自由职业人员的工会分会。
此外,他还建议强调公共事务的受理标准,确保自由职业人可以享受到均制服务,增加自由职业与单位工作人员享有同等的权利。
李颖洁:制定标准引领国家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风气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副院长李颖洁带来了有关“高等教育阶段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她在市政协专委会调研中发现,上海具有跨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跨学科的通道设计不完善,还存在着科技教育对教师和学生吸引力不高等问题。
对此,她建议制定相应的标准指导社会的认知走向,示范引领国家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风气。同时重视学校内部教师的培训,通过科学的项目化训练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
此外,她还建议通过政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协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区域性学习中心,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科技教育。
王军:提升职业技能,让一线职工成为岗位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2016年开始,上海市总工会实施了上海工匠选送千人计划,至今五批诞生了480位上海工匠。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宝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指出,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潜力开发不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不高。
2020年报告显示,只有1%的青年人愿意做工人。为此,王军建议,以技能提升为导向,授人以鱼,多举措提升技能定位,重塑技能形象。
同时,他提出,工人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可以成为岗位创新、高技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他建议新闻媒体大力地宣传产业工人,建议企业把岗位创新的激励落到实处,组建上海工匠技术保障服务团队,发挥工匠人才的传承、辐射作用,打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技能人才高地。
马杰: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畅享智能时代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马杰指出,“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突破3个亿,65岁以上的仅23%会上网。智能时代,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担心上当受骗,对智能设备产生心理障碍,缺少数字化培训教育,给自身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此,马杰建议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场景,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的渠道,并且提供个性化引导服务。
同时,他提出鼓励企业以场景为导向,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向老人开展社会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享受便利、晚年的幸福生活。
胡振球: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神州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胡振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尽管政府各部都有一系列的鼓励职工培训的学习政策,但是不少中小型企业和员工还是存在不主动、不情愿、不参加相关技能培训的情况。
对此,胡振球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保障性、鼓励性政策,在大型产业园区有条件的企业内部设立技术培训学校,让产业工人就近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在企业内部设立技能工作室,形成传帮带制度,也可以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到这些企业来实践,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同时,他还建议为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设立学分制,只要在相应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登记,缓解大部分的学员不能集中上课的难题。
郝勇: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
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指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是社区健康服务保障的重要的前端。
在重大的疫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方面,上海远远领先于国内很多省份,但日常公共卫生的服务也还存在着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专业性不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标准滞后、社区卫生服务不能新增绩效收入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将隐性的职能部门推到前台,跟政策惠及的受众直接接触,多体察民情,转变思维。
同时,他还希望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全员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实行动态的编制调整机制,并放宽乃至取消薪酬额度的限制,健全薪酬的评估体系,增加财政的支持。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1月25日电(记者翟濯)记者从河南省公安厅获悉,1月25日起,河南省将在全省全面推广“学法减分”措施,群众可在“交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