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英国留学生:同学淡定告诉我 已有新冠抗体了

澎湃新闻 2021-01-14 13:31 大字

新年前夕,原本以为处于最严封锁状态(Tier 4)下的伦敦会非常安静,没想到随着广播里的新年倒计时,窗外烟花四起。不远处的几个公园和附近的居民楼顶都传来阵阵欢呼声,窗外的年轻人一边拍照一边跑向公园。光听声音,就知道外面聚集了很多人,还有不时响起的消防车和警车的警笛声。然而,迎接新年的除了烟花,还有市中心反封锁游行的人群。2021年元旦00:35,两辆消防车出发救火,路口有一群看完烟花回家的年轻人。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21年元旦00:35,两辆消防车出发救火,路口有一群看完烟花回家的年轻人。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自去年三月英国第一次封锁以来,几乎每周六,都有人群进行反抗游行,其主要内容为:一是,反对封锁(Anti-Lockdown),反对戴口罩,宣扬自由;二是,认为疫情是谎言,反对疫苗;三是,愤怒于政府对疫情应对的滞后性。

新年伊始,英国的新冠确诊案例不断攀升。截至1月13日,英国累计确认新冠病例3211920人。其中,1月6日新增确诊123238人,为历史最高值。

口罩,戴还是不戴?

去年3月初,我去伦敦奥林匹克中心参加会议,由于害怕被当作异类,我在公交车和地铁里不敢戴口罩,只能压低帽子,厚厚地围几圈围巾挡住嘴。当时中国疫情严重,参加会议人要在入口处签署“是否去过中国武汉疫区”的情况说明。整个活动中,无一人戴口罩。

如今,窗外的路人戴口罩的比例明显多了。当地人对口罩的态度一直在变。而官方对戴口罩的措辞,从“建议”到“要求”,历经了10个月。

去年3月底,有专家说戴口罩没用,甚至一些公交站也贴了“口罩没用”的海报。到5月中下旬,医学专家才在BBC的采访中道歉,认为人们应该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染。

当记者问:“为何之前宣称口罩无用?” 专家回答,由于国家储备不足,害怕人们哄抢而导致一线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另外是防止人们聚集在药店,加速病毒传播。

此后,人们才不再用鄙夷的眼神看待戴口罩的人。我再去超市时,仍然戴着大使馆发的一次性医用口罩,而社区里的犹太居民大多戴上了N95口罩。不过,我也在超市见过,戴口罩的人与不戴口罩的人争吵,要求保持社交距离。在社交网络上,依然能看到有人因拒绝在飞机上戴口罩而被赶下飞机。2020年4月1日,超市贴着保持距离的地标和警戒线。

2020年4月1日,超市贴着保持距离的地标和警戒线。

6月4日,政府正式宣布,乘坐公共交通时需要戴面罩(face covering),有警察在地铁入口等地方提醒。最近,戴面罩被写入了法规,在官方指导文件中,详细解释了面罩的定义、必须戴面罩的场所、哪些人群可以不戴面罩,以及违反者的惩处。

今年1月5日起,骑警开始在街上巡逻,监督人们戴面罩,苏格兰的警察甚至会驱赶在街上闲逛的人们回家。

后知后觉的无症状患者

据我的观察,一些英国人对新冠病毒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年轻健康,就算被传染也不会死。

去年8月30日,我们几个半年未见面的博士同学终于见面了。本地同学Francesca已年近60岁,她主要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声音训练,作为疫情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她不敢出院门一步。她开玩笑说,每当孩子们出门回来,她都恨不得把他们丢进洗衣机里,倒上消毒液洗半个小时。马上要做奶奶的她,非常担忧小孙子几周后能否平安来到这个世界。

考虑到其余5个人都来自国外,一直被困在小房间里,她就邀请我们到她家的院子里聊天。

聊天时,一位来自伊朗即将毕业的电影学博士生淡定地告诉我们,她不久前被告知,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了。原来,她几周前去诊所开药时,护士说,她已经有新冠病毒抗体了。她对此非常困惑,回家后慢慢回忆,才想起可能是3月底感染的。

她说,当时她的身体逐渐出现不同症状,刚开始是没有食欲,后来渐渐浑身肌肉疼,甚至影响到睡眠,她尝不出可乐的味道了。当时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她,一直以为是焦虑和压力引起的感冒和胃疼,就吃了些常备的感冒药和胃药。她也搞不清楚是在哪儿被传染的,虽然现在感觉有些后怕,但自己还算幸运,挺了过去。

听完她的讲述,我们剩下几个人都有点后怕,因为,当时我们每天在办公室一起学习和吃饭。这只是我们身边的案例,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仍然在正常生活。

后来我从社交媒体上得知,另一个认识的女孩也被告知有了新冠病毒抗体,去年2月底,她和我一起在英国国家话剧院实习,没想到去年年底,她捐献了三次抗体血浆(Covid antibodies plasma donation)。

目前,我所在的学生公寓,已有4个男生确诊,他们就住在隔壁单元,圣诞前夕,他们在群里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时,只有学生助管在群里转发了一个关于自我隔离的链接,也没有多说什么。

目前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由于床位紧张和人手短缺,只接收重症患者,轻症病人只能自我隔离。

抗疫口号的变化

去年3月以来,英国政府用不同的口号来传递信息,这些口号也折射出英国应对疫情的政策变化。

去年3月24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发布了“待在家里,保护医疗系统,拯救生命”(Stay at home, protect the NHS, save lives)的口号,由此一些非必要企业(Un-essential business)被指示关闭,如酒吧、餐馆、剧院、健身房等。而对普通人的要求是,尽可能少出门(as infrequently as possible),在绝对必要(absolutely necessary)的情况下才出门上班。

但突然的封锁让人们陷于未知的恐慌中,专家建议关注人们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所以,宣传口号多了一条:待在家里,但保持联系(Stay at home, but stay in touch),鼓励人们通过视频与亲友多聊天。

4月初,在确诊病例数据急速上升的情况下,政府又出了一条新口号“减少传播,戴在家里”(Slow the spread, stay at home),再次强调个人的责任,尽量不要出门。2020年6月18日,贴着戴面罩标语的公交车。

2020年6月18日,贴着戴面罩标语的公交车。

单层公交车限制乘车人数20人。

单层公交车限制乘车人数20人。

2020年9月15日,地铁内约1/4人戴口罩。

2020年9月15日,地铁内约1/4人戴口罩。

到了5月,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了新口号“保持警惕,控制病毒,拯救生命”(Stay alert, control the virus, save lives),目的是减缓封锁程度,而非结束封锁,同时强调让英国重新运转起来。其中,“保持警惕”这一句受到了批评,专家称这个口号,内容模糊,且太早换关键词,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保持距离”(Keep distance),政府建议民众保持距离、勤洗手,发挥自己的作用。比起第一次封锁,这次封锁的最大不同是:尽可能少出门。但是为了保持心情愉悦,人们可以不限次数的出门运动,恰巧这一段时间天气格外好,公园里和儿童游乐场聚集了很多人。

第一次封锁期间,可以在同一“社交气泡”(Social bubble)下与人见面,而5月就被“支持气泡”(support bubble)替代了,强调让独自生活的人与他人建立联系,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2020年8月,校园里建起许多为秋季教学或一对一教学提供的临时场所。

2020年8月,校园里建起许多为秋季教学或一对一教学提供的临时场所。

随着一系列封锁限制的解除,人们的生活在7月逐渐正常。这时政府的口号是“手部,面部,空间”(Hands, face, space),建议人们洗手超过20秒,与他人保持距离,如有疑似症状自我隔离。此时政府在讨论逐步恢复经济与日常生活的计划,比如“外出吃饭,恢复经济”(Eat out to help out),但这一计划被严厉批评,认为其加速了变异病毒的传播,许多媒体和专家批评,这一计划没有对恢复经济做多大贡献,反而使社会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2020年8月31日,很多餐饮店都出现排长队的现象。

2020年8月31日,很多餐饮店都出现排长队的现象。

2020年11月1日,作者住所窗外的停车场上建起临时核酸检测点,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期。

2020年11月1日,作者住所窗外的停车场上建起临时核酸检测点,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期。

直到最近,英国政府在不断升级封锁限制,但我周围的留学生和本地人都觉得封锁仍然不严,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有人在封锁消息发布当晚,逃离到其他国家旅游的视频,不过视频下方的评论大多批评其自私。

英国政府不断变化的抗疫口号,透露出官方引导人们应对新冠病毒的一步步策略,然而如果有更强的执行力,相信会有不同的结果。

(作者苏荣系英国密德塞斯大学戏剧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黄垚)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