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孝悌之美 □钱续坤

蚌埠日报 2021-01-11 08:45 大字

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有句名言:“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省心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将孝悌之道当作齐家美德,可与璞玉媲美,更为百善之首。

所谓“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当然也包括了与朋友之间的友爱。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是做人与做学问的基石。孔子曾经这样谆谆教诲:“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正是因为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道。《弟子规》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是呀,父母亲给予我们以鲜活的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我们的第一任最亲最敬的老师。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定会常常浮现父母亲这样的画面:年幼时对你含辛茹苦地哺育,病痛时对你无微不至地照料,委屈时对你温情万分地安慰,远行时对你事无巨细地嘱咐……可以这么说,父母对儿女的系念更胜于我们对父母的牵挂,难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满怀深情地说:“慈母的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尊贵和深厚的爱在其中。”所以说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尊敬长辈是传统的美德。人类的亲情,是最原始和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还谈何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那这个社会怎么会留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佳话,演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经典,传诵“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名言?

中华民族重友爱,讲悌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细品《弟子规》中的这句警世恒言,寓意比较深刻,意义十分深远,可以用“秩序”和“情感”这两个词语来准确地进行概括。兄弟本是同气连枝,都是父母血脉的延续,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秩序来确定这样的关系,情感也势必将受到牵动;但如果只用秩序而不用情感去维护这种关系,便有损兄弟情分。所以古人又提出“友恭”(意即兄弟间相处的准则)这一说辞,这也正是悌之道的意义所在。“入则孝,出则悌”,并不是要分出尊卑高低,并不是要求一味奉命唯谨,而是让人们学会遵守一定的秩序,注重一定的礼仪。流传千古并被争相传诵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田真哭荆”等故事,可谓兄弟友爱、履行悌道的典范。

如果说孝之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那么悌之道便是人遵循宗亲关系,维护家族顺序的一种良好品德,更是处理外在关系的一种延伸。这两种思想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之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同时“孝悌”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最终化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因此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孝悌之美,恰恰就美在此处。

孝悌传家久,仁德治国长。让我们从孝悌开始,都来做一个至孝的人、友爱的人、感恩的人;然后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闻推荐

中宣部授予福建省“漳州110”“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福建省“漳州110”成员代表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敬礼(1月4日摄)。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