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抗沙30年,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平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阿克苏“绿色马拉松”还在继续

安徽工人日报 2021-01-05 02:28 大字

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裂着大口的土地一片贫瘠,唯一的植被也被风沙染成黄色,静寂的标识牌显示:柯柯牙原始地貌。沿着裂口的不远处,一抹显眼的绿色映入眼帘,与脚下的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留在柯柯牙生机盎然的绿色,是新疆阿克苏一代又一代人与沙漠奋战的成果,也是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见证。

30年“绿色马拉松”

柯柯牙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青涩悬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6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到2600毫米。因此,这里土壤贫瘠、寸草不生。

过去,每到季风时节,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强冷空气席卷黄沙,形成高达几十米的沙尘暴,横扫大街小巷。流沙以每年5米的速度向6公里外的城区推进,严重挤压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出现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后果。当地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一碗米饭半碗沙”。

为了让阿克苏人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198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的成立拉开了“绿色马拉松”的帷幕。

万事开头难,如何引水入柯柯牙?阿克苏尝试了多种方式:挖坎儿井不见水,错引多浪河致工程废弃。最终,在不断尝试下,温宿县革命大渠的水引入了柯柯牙。短短4个月修成了一条长16.8公里、配有505个桥涵、水闸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

引入水源,道路却崎岖难行。为了让几万人的造林大军进入平均深度20厘米浮土层的地区,人们先用洒水车灌水压碱,但黄土台地浮土粘性大且盐碱含量高,遇水就会凝结成泥巴,车辆难以前行,为此只能用大功率的拖拉机拖拽,一点点挪、一点点压,最终用了10天时间修平了一条土路。

30年来,阿克苏先后组织了近210万人次,进行了54次艰苦卓绝的柯柯牙绿化造林大会战,完成造林20.8万亩,辐射周边造林115.3万亩。

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随着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稳定开展,温宿县启动了10亩生态园项目,“绿色马拉松”进入了新征程,从“绿进沙退”向经济林逐步转型。

“生态环境好了,我们就充分发挥水土光热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以红枣、核桃、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阿克苏地区林草局负责人说。

“我们有30亩的苹果园,2019年苹果还没到春节就全部卖完了,有些想要的顾客还在联系我,所以想明年再多承包一点。”家住阿克苏市的王先生说。

阿克苏全地区现已创建森林食品(林果类)生产示范基地200万亩,特色林果总面积达到450万亩,建成“百十一”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并打造了“十仓百企”加工联盟,全面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十城百店”工程。

如今,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三林共建,使戈壁荒原变成了硕果累累的绿洲果园、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环境治理依旧在路上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回报给阿克苏大地成片的绿色林海和成批的生态湿地、成群的野生物种。近年,阿克苏地区湿地内的野生动物增加到270多种,野生植物超过520种。

如今的阿克苏,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阿克苏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平方米。城市之外,阿克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2%,绿色成了阿克苏人幸福生活的底色。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打响了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的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持续了30年的“绿色马拉松”依旧在路上。

新闻推荐

购票服务进工地

1月4日,在江苏省镇江市远洋社区辖区建设工地,江苏大学志愿者在为农民工进行互联网订购春运车票服务。当日,江苏大学志愿者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