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走遍神州 走进中山大学,感受历史文化的沧桑 钟斌明 文并摄

梧州日报 2021-01-04 06:52 大字

中山大学北门牌坊

中山大学,是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这次广州之行,我们便来到了中山大学本部校区,领略中大的魅力。

走进中山大学南校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笔直的林荫大道,路两边挺立着高大挺拔、苍劲粗壮的四排大树,甚为壮观。远远望去,像四队威武雄壮、披挂齐整的铠甲将士,守卫着这座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科学殿堂。

沿着绿树成荫的逸仙路,走进这所宁静的大学,慢慢揭开这所大学神秘的面纱。一路上,绿草如茵,大树参天,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斑驳。虽然是冬天,依然花团锦簇,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婉转悦耳,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舒畅欢欣,别具特色的建筑都掩映在浓阴中。

这里幽静典雅,充满了诗情画意,一派秀美的岭南风光,真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是当时南方最高学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中山大学有悠久的历史,科学文化底蕴丰厚。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各界名人、国家栋梁。

步行一段路后,便可以看见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我们沿着大道继续前行,越来越觉得目不暇接。古香古色的建筑,布局完美的园林,树型秀美的大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呈现在眼前,绿茸茸,翠盈盈的青苔铺满了树干和树身,素雅高贵,美不胜收!此情此景难以言表,不虚此行啊!

你看,道路两边紧凑但又不拥挤,整齐错落着一栋栋有近百年的小楼和教学楼。校园里的这些老建筑总体上为岭南风格,红柱黄墙蓝瓦,色彩艳俗但不失庄重。有些可以算得上是残壁断瓦了,可校方丝毫没有想拆的意思。因为它们见证了中山大学的成长历史。在红房子的周围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道路完全被林荫覆盖宁静与古朴相结合在了一起。

或许每个小楼都有它的悠远历史吧。最为著名的是小礼堂即怀士堂,巍然屹立于中山大学校园的地理中心。据说当初是按照一座城的规划来建设布局的。在全世界拥有一座形如“中轴线”的城市建筑群的大学十分少见。坐南朝北的怀士堂是钢笔的笔尖,由此往北,一直到达北门广场,就是钢笔的笔杆。中大的中轴线充满文艺风,中大最重要的建筑群基本都在中轴线上。

怀士堂是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史怀士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学校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与其他的中大红楼一样,怀士堂不仅仅是一幢普通的建筑,更是中大人文精神所在,是中山大学灵魂凝聚之处。

我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永芳堂。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在古建筑中亮眼的现代化建筑,而是一排昂首挺胸的英雄。从孙中山、詹天佑、康有为到蔡元培、梁启超,个个抬头挺胸,正视前方,一股钦佩之感油然而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一个个正义凛然的男英雄,而是一群男英雄中的一个“女战士”——秋瑾。她站在一群英雄才子中依旧不失自己的风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顺着道路继续向前,就可以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的铜像是1932年他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铜像坐南朝北安放在草坪上,十分庄严。据说,这尊铜像是按照孙中山先生本人的身高定做的。只见他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指向前方,双目有神,有庄严、严肃的气氛。

铜像的正前方,是一片巨大的草坪。它太青葱了,在平坦无垠的土地上流淌出让人心醉的碧河;它太别具一格了,在钢铁水泥林立的广州大都市中,以一片自然的姿态延伸数亩,俨然一片世外桃源。

草坪上有还一座惺亭,是1928年由岭南大学惺社捐建的烈士纪念亭。为纪念一位辛亥革命烈士和另外两位沙基惨案烈士而修建的。南边对着孙中山铜像,东边对着图书馆。

大约又走了半个小时,突然眼前一亮——呀!这里实是太美了,原来这里就是浩瀚美丽的珠江,能远远望见珠江新城和六百米高的广州塔,视野开阔,精致优美。原来中山大学北门牌坊,就建在这如诗如画的珠江岸边,一座精雕细刻、雄伟高大的双面灰色牌坊正中的横梁上,正书六个红色楷书大字“国立中山大学”。

我在北门拍了些许照片,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我回望中山大学校园,是不尽的绿荫和随处可见的红墙绿瓦。中山大学,你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无处不在的绿荫,不愧是广州城里一道美轮美奂的风景。

新闻推荐

菜根香处最相思 □任静

我是从小吃着大白菜长大的,对大白菜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感。霜降后,菜地里铺着一层白,是细细的白霜的冰晶,碧青的白菜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