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中的人与万物
名家
□邱华栋2017年夏末的一天,我碰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韩敬群。他问我在读什么书,我说我在读《伦敦传》,这是一本英国作家兼记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写的,很厚,规模约在八十万字。关键是我后面还来了一句:“读了这本《伦敦传》,我觉得我也能写一本《北京传》。”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韩敬群是编辑家,他听进去了。没多久,他就打电话来说,要跟我签一个约稿合同,先把选题定下来,就请我写一本《北京传》。我有点犹豫,后来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就答应了。
实际上,多年以来,我不断地积累着关于北京的资料,已经有两三百种。得闲的时候就在翻阅,一直在做准备。我是1992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工作,到今年已经28年了。28年生活在北京,不算短了。作为一个新北京人,我对北京一直充满了好奇和热爱,那么,给这座伟大的城市写一本“传记”,也是我自己的小心愿。
2017年10月,在“十月文学月”的一次活动中,韩敬群请我和阿来、刘庆邦、李洱、宁肯、徐则臣等几位作家,一起签约给十月文艺出版社写新作。签约之后,等于是给套上马嚼子了,我不写也得写了。
两年多来,工作很繁忙,我总是想着这本书,就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写,2020年1月完成了初稿。
我对城市建筑文化感兴趣,是受到了刘心武老师的影响。20多年前,我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和编辑,曾向刘心武老师约稿。我记得那段时间,他写了一系列解读长安街建筑的文章,叫作“通读长安街”。后来,这些文章结集为《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出版。他还出版过一本有关建筑材料的随笔集《材质之美》。一个当代小说家对建筑这么感兴趣又很懂行,我很好奇,平时和他交往聊天,也常常聊到城市建筑与规划,这就影响了我。
刘心武老师有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那就是,我们平时可能最注意建筑的外观,但我们更应该走进建筑物,获得身在建筑之内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走进建筑,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而不是远观,更不是俯瞰。所以,我常常把自己置身于某栋建筑之内,来感受建筑的空间和我的生命体验交汇的感觉。
对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要身在城市中,在城市的各个空间中去感受你所在之处,就能感受到城市的空间与时间交汇时的丰富意味。
我可以说是一个建筑文化的爱好者,家里也有很多关于建筑的书籍,有空就会翻一翻。另外,很有一些作家对建筑感兴趣。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曾和冯骥才、张抗抗、韩小蕙、叶廷芳、刘元举等诸位先生老师,参加过两次作家和建筑学家的对话论坛。这一交流平台,在文学和建筑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我也认识了很多建筑学家。
近几年,我又读了不少关于城市的传记书。像《伦敦传》《罗马》《巴黎》《柏林》《威尼斯》《伊斯坦布尔》《纽约史》《阿姆斯特丹》《耶路撒冷三千年》《南京传》等,读罢也有很多启发。看来,给一座城市立传,是一种非虚构文学的新写法、新题材,只要你愿意写,都可以写一本。
我也喜欢收藏地图,每到一处,我都尽量搜集到当地的地图,然后在地图上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我就能以自身的经验和对地图的阅读,确定这个城市的建筑空间结构。
我心目中的《北京传》,还有一个副题“时空中的人与万物”,最开始是想写一本规模更大、更具个人化体验的《北京传》。但因工作繁忙,两年的时间我才写出了这本《北京传》,已经有点疲倦了。要知道,一座伟大的城市,的确是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中又包罗万象,很难在20万字的篇幅里写出一部全息式的传记。那么,我的这本《北京传》,等于是纲举目张中的“纲举”,是一个骨架,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传承、空间变化、功能演进的大致脉络。这本书的“目张”却远未达到,以后有时间,我再努力增写。
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从公元前1046年算起),八百多年的首都史(从建立金中都的公元1153年算起),如今是一座世所瞩目的全球城市了,在世界城市评价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和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地位是相关的。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来路和未来发展,很多人可能有兴趣去了解。那么,我的这本书,就是一个纲要性的简约版,很适合你来阅读。
北京城市空间生长变化的历史过程,时间跨度有三千年。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进的变化,是我一直关心的。这和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角度去写一本城市的传记不一样。
这本非虚构文学作品,不是城市人文历史、不是建筑文化史,也不是散文随笔,但都又与之有关。我在结构上分为了主章和副章,主体章节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的重点叙述,是对朝代更替过程中城市的状态的描述。副章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筑、规划等,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叙述。这样主、副搭配,主干清晰可辨,副线点缀强调,能让读者迅速获得对北京这座城市是如何随着时间演进,在空间结构上发生变化的。
在我看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人创造了城市,但城市反过来也在不断地生长,这座城市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长很多,人是城市的过客,但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构成新的关于城市的记忆。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人又创造了历史和文化,人与城市建筑是共生的关系。但我还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北京已经存在了三千年,如果三十年算一代人,那么都过去一百代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努力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和记忆。因此,我们这些城市的过客和大地上的短暂者,必须谦逊地对待城市。无论是作为城市的主人,还是过客,我们必将和城市一起生长。
非常感谢韩敬群先生对此书的巨大帮助,也特别感谢《芙蓉》编辑杨晓澜先生首发这部书稿。由于写作时间局促,加之我消化材料能力的限制,这本书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错讹之处,希望朋友能给我指出来。我的邮箱是:qhd1969@sina.com,以期今后修订改正。
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北京经历与记忆,希望你也来写一本属于你自己的“北京传”。
新闻推荐
《巡回检察组》不想沾光《人民的名义》 制片人分享新剧创作幕后,计划把“检察官”做成系列IP
《巡回检察组》海报时隔三年,由《人民的名义》主创拍摄的《巡回检察组》已于近日开播,该剧总制片人李学政日前接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