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15分钟服务圈”探秘 西宁居家养老观察

皖江晚报 2020-12-24 01:24 大字

10月14日,西宁市城中区瑞驰社区内的爱老幸福食堂,仇正霞(右二)在社区内用餐。

9月28日,社区居民在西宁市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

8月21日,在西宁市城西区光华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在活动室排练节目。

“15分钟服务圈”探秘

——西宁居家养老观察

新华社西宁12月23日电 上午在社区托老所打台球、做理疗,中午在爱老幸福食堂吃饭,下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听讲座……这是西宁市城中区瑞驰社区81岁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轨迹。

从家到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青藏高原最大城市——青海省西宁市充分利用社区、农村现有资源,普及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社区照料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现居家“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一碗热饭告别“开水泡馍”

“每天中午开水泡白馍,胃都吃坏了。吃一口下去,胃里就酸得不行。”

子女白天进城务工,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黑嘴村三社73岁村民魏建明独自在家,行动不便,顿顿午餐“开水泡馍”,吃了10多年。

“家里采光不好,也舍不得开灯,孩子们挣钱不容易。”身患糖尿病的魏建明整日待在阴暗中,直到下午6点,儿子儿媳回到家,煮饭做菜,“家里才有点人气”。

“一碗饭”“一个人”“一场病”,是困扰各地居家养老的“三大难题”。

西宁是国内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全市60岁以上老人42.5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8%,占青海省老龄人口比例超过56%。

西宁市96%以上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然而,吃饭难、照料难、看病难,让很多居家老人只能“蹲墙头、晒日头、趴床头”。

“熟悉的环境、温馨的亲情,让老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区主任陈瑞介绍,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很难照顾到居家老人,很多老人午饭常以剩饭剩菜简单应付,“遇上受伤、生病等情况,要么请保姆,要么靠子女陪护”。

从2016年开始,西宁市从解决老人吃饭难入手,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城市社区、郊区村落,建设幸福食堂、老年之家。

三年前,黑嘴村利用原有小学校舍,建起农村“老年之家”,为村里100多名老人提供午餐、剪发、健身等服务。由此,魏建明老人生活中,多彩替换单调、欢笑驱赶枯燥。

现在,魏建明每天10点多就出门,坐着电动轮椅,来到300米外的“老年之家”。冬日中,就在院里聊天晒太阳,刮风下雨就进屋下象棋。12点准时开餐,“一顿饭只要3块钱”。

黑嘴村“老年之家”管理员魏金元说,村里年龄小的老人轮流来帮厨,臊子面、肉包子……食谱保证一周不重样,顿顿都有肉,“让老人们吃得放心,子女在外也安心”。

包括黑嘴村在内,爱老幸福食堂早已遍布西宁5区2县。在西宁市胜利路街道爱老幸福食堂,84岁老人牛祥华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出现。“有了爱老幸福食堂,吃饭再也不用发愁。”牛祥华老人笑着说,食堂口味清淡口感软糯,适合老人,“吃饭难题解决了,平常也就有时间来散步、健身”。

每天上午11点,西宁市城中区爱老幸福食堂的中央厨房就已备好当日餐品,准备装入20辆送餐车,送往城中区28个社区助餐点。

这家中央厨房经理侯海青介绍,按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限价的标准,经过10多项生产制作流程,他们每天安排保障辖区6000余名老人的午餐供应,“每餐不超过10元,高龄老人政府还有补贴政策”。

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西宁市建起30个配餐中央厨房、206个幸福食堂或助餐点构成的供餐体系。全市累计已有50多万人次老人享受到助餐服务。

小区里嵌入上百家“托老所”

走进西宁市公园巷社区的“爱老幸福驿站”,150平方米民房经过改造,装修温馨,养老床位、活动室齐全,共有9名老人居住。

三个月前,86岁社区居民韩素云老伴去世,一直走不出悲痛。子女上班,无法在家陪护;老人恋家,也不愿搬到养老院。

记者采访时,女儿每天早上8点送韩素云老人到社区照料中心,或排练舞蹈,或写字唱歌,晚饭后再接回家居住。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韩素云眉间愁云也逐渐消散。

“小朋友都上托儿所,我们老朋友就来‘托老所’。”韩素云老人说,社区照料中心离家近,往来方便;一日三餐都能解决,在一起的都是邻里街坊,“大家一起说说话,时间过得飞快”。

集中生活的养老院,很多老人住不习惯;社区里建养老院,又由于照料老人数量少,运营难。对此,西宁市采取利用社区现有场地资源,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引进社会化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看护照料、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以及临时、短期或间歇式的托养服务。

西宁温馨阳光托老所负责多个社区照料中心运营。护理员张蓉霞介绍,托老所里有独居、失能老人,也有短期日托的健康老人,“根据老人不同身体状况和护理等级,每月收费标准从1900元至5000元不等,比雇保姆划算”。

突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特点,西宁市各城区目前共建有134个嵌入式老人照料中心。西宁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波说,80%的社区托老所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小区内共同建设,既方便老人到社区办事,又能成为老年人政策宣讲、聚会休闲、文体活动阵地。

出门有托老所照料,在家也有“智能化”陪护。点开手机软件,屏幕出现老人在家中的实时画面;老人床上铺着一条白色智能带,监测心率和呼吸;感应式小夜灯、烟雾和漏水报警器、一键紧急呼叫器……

西宁市民邓琳的父亲95岁,宁可守在自己“老窝”,也不愿意搬家。西宁市城西区对辖区高龄老人试点家庭养老床位,老人在家生活情况数据,后台统一监控,突发情况24小时响应。

“不用担心父亲在家出意外,过去悬着的心,也能放下来了。”邓琳说。

西宁市城西区民政局副局长郭汉一介绍,相对于社会福利院、专业养老院的集中式照料模式,社区嵌入式托老所、家庭养老床位等设施,能够灵活满足“家人无法长期照料、老人不愿搬离家”等需求,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在亲情陪伴下原居安养。

家门口“既养老又看病”

西宁市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英华所在的团队,如今除日常门诊外,工作清单中增添了一项:定期前往社区托老所巡诊。

“具体包括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随诊慢性病,叮嘱用药。”徐英华说,出现感冒、烫伤等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赶到,根据病情、伤情相应处置”。

长期以来,养老和医疗机构分别需要民政、医疗部门颁发许可证才能经营。西宁市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科科长张炜说,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许可证就无法开展医疗服务,“导致老人普通的感冒发烧、慢病管理也得奔波于各家医院”。

让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办理医疗许可证,条件受限的就近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派驻医疗团队,西宁市如此探索“双证双营”,让社区托老所等机构,也能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中藏医养生保健等服务。

目前西宁市共有43家社区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开展“双证双营”,能提供3000多张健康养老床位,对重病老人开通就诊绿色服务通道。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爱老幸福食堂、社区托老所相邻建设,从运行机制、空间位置上,彻底打通社区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普及爱老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机构,对全市过街天桥加装电梯,西宁市让老人们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相应养老服务,满足“养老不离家”需求。

建设上百个城市社区照料中心、350个农村老年之家,为城乡老人提供膳食供应、照料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西宁市还为60岁以上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陪医陪护、心理慰藉等上门服务。

“西宁市探索的‘15分钟服务圈’,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源,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吃饭、照料、就医养老服务\‘套餐’。”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授荣增举表示,在绝大多数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的大背景下,这种养老模式是丰富养老体系的有效尝试。

近日,西宁市出台新规,明确新建小区和已建成小区要留出养老用房,其中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住宅区要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逐步调剂解决。

“这些小区养老用房,将统筹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社区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进一步缩短老人出门距离,缩小‘养老服务圈’半径,让幸福养老离家更近。”西宁市民政局局长苏磊红说。

新华社记者 李劲峰 张子琪 蓝翔

新闻推荐

激光笔直射眼睛或致失明

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厅日前联合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家长注意,激光笔不是玩具,直射眼睛可致永久性视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