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身心健康 就像“0”前面的“1”一样

三秦都市报 2020-12-18 01:30 大字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地要求,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更崇高的使命与责任。12月10日,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在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举办。本届论坛围绕“Creation创新、Interconnection互联、Participation参与”等维度,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大领域,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

以下摘选本次论坛上部分教育专家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的精彩论述,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结合个人实际生动讲好思政故事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

“课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教师可以通过讲好故事的方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实现课程和思政有机统一。

教师讲授课程思政的素材来源广泛,包括教师的自身经历、学科历史、为国家作的贡献及人文故事等,教师需要将素材和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相互搭配起来。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讲到学生心里却并不容易,教师应该怎样做?建议教师从“易”着手,从自身经历入手来讲好故事,教师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好,从一定层面上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能较好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要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教师能够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需要教师“打铁必须自身硬”。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第一工作,授课是第一责任,育人是第一要务。

教师要有爱国情怀,能读懂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同时,教师也要思考和调整育人的方式,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包括话语体系等的改变,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应对。

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

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思政和课程的“叠加”,而应重视对案例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环节,取得最好的呈现效果。在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做菜放调料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尝到、闻到,但是不一定看得到。

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高校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大连理工大学抓制度建设,形成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思政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抓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通过教改立项做引领,带动全校所有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此外学校也注重资源条件建设,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全面的思政教育主题智慧教室,积极营造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氛围。学校在所有课程中都设置了课程思政的监测点,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通过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约束和激励老师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课程”,要打造“金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定“四个自信”,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根据课程目标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思政元素,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三方不错位高质量教育才能到位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

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会向老师请教该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困惑于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我们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你想热爱他就要尊重他,你要尊重他就要理解他,你要理解他首先是了解他。每个家庭的厨房至少在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候应该热气腾腾的,这是人间的烟火气,一个厨房冷清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幸福感的孩子的。

从社会角度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引领功能。我们的科学家要走进学校,劳动模范要走进学校,环卫工人也要走进学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也希望社会各方能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不同的职业及社会角色,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高质量的教育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着力点肯定在老师身上,切入点最后交汇在课堂上。近年来,很多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成为中小学教师,常引发公众关注。这些教师招进中学之后如何培养更为重要,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进了中学校门后就要把这块“砖”扔掉,与其他教师归零到同一个起跑线。

教师最大的幸福感来自课堂,新老师要“站上课堂”,骨干老师要“站稳课堂”,专家教师要“站好课堂”。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也要为教师量身定制发展平台。

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身心健康

清华大学附中副校长杜毓贞

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身心健康,就像“0”前面的“1”一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关键就是怎样通过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除了要身心健康,还应该具备创新能力、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合作精神与钻研精神以及视野情怀。

“高质量,不是面向一部分人,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和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出彩。”学校要坚持特色发展之路,不能“千校一面”,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才能呈现出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也要求学校能够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目前,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很多新任教师来自综合性大学,教师队伍的宽口径、多样的学习、学科背景更有利于对学生多样化全方位的甚至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年轻教师进来之后学校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研沙龙、班级工作组等方式,在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方面为教师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要让教师眼里有学生,学校眼里必须有教师,要让教师关注、关爱、尊重学生,学校首先要关注、关爱、尊重教师。

教师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和学生相对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研究型教师,特别是在新入职教师中倡导微研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让老师把课堂上遇到的真问题变成研究的抓手,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学生。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率先垂范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王莉萍

目前,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而相当多的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名中学、名大学为目标。社会不同群体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并不相同,既有清醒的声音,也有服务于自身利益的观点和言论,还有人云亦云。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培养目标上的不一致。对学校来说,一定要全心全意做好育人工作,构建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与家长充分沟通,相信家长,依靠家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努力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

社会各方都要发挥积极正向作用,为教育发展营造稳定和谐氛围。自媒体时代,希望主流媒体引导整个社会各界理智思考、谨慎发声,降低家长和社会的普遍焦虑,让教育回归本质。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同质化的“千校一面”,而是各学校充分激发育人活力,发挥各自育人特色。高质量发展所呈现的状态是,虽然育人模式不同、路径不同,但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未来可以在某个领域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为国家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高质量的教育要依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前提是激发教师内在活力,使他们愿意发展、有空间发展。首先要尊重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尊重教师,多倾听教师们的声音。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教师发展的差异性。教师成长阶段包括入职时的适应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再发展期。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能给予他们成长的养分应该也是不同的。学校要给予教师学习的时间和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教师能够创新,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创新。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北京首个复合功能公交场站建成康家沟公交场站明年上半年对外营业;北京今明两年改造或新建10个配套便民设施公交场站

目前,朝阳区康家沟公交场站基本完工,正处于扫尾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正式对外营业。据了解,这是北京市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