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那么冷 古人穿些啥
冬至将至,数九寒天也要开始了。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有羽绒服、棉衣等各种各样的冬装来御寒。其实,纺织用的棉花是舶来品。在此之前,古人是靠什么御寒保暖的?最后又为何选择棉花的呢?
纺织品从丝绵麻缕开始
在《宋书》撰成以前,汉字里是没有“棉”字的,只有“纟”旁的绵,指的是用蚕丝制成的絮。白居易曾经赋诗称,“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说的就是吴地所产细软如云的丝绵。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养蚕缫丝,传说养蚕技术本是黄帝的妃子嫘祖所发明。
1926年,考古学家在发掘仰韶文化西阴村遗址时,发现了半个蚕茧。不过孤证难立,加上那个时候测年技术落后,这半个蚕茧的真实性屡遭质疑。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又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后来,又在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中发现了留有丝绸残痕的瓮棺,距今大约5000年,这些发现都说明,早在史前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蚕丝编绳、织布。到商周时期,植桑养蚕的规模更大,《诗经》里与“蚕作”“桑”“丝”的内容有关的诗有四五十首,充分显示了养蚕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不过,使用丝绵毕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平民百姓御寒,只能求助于更为廉价易得的麻。早期文献里所称的“布”,一般指的都是麻布。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麻不仅是织布和编麻绳的原料,还是平民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谓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服。还有一种用麻制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兽毛等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
但粗劣笨重,保暖性能也很差,但即便这样,还有人穿不上褐。
皮裘是穿最久的防寒服
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天然的兽皮具有极强的隔热保暖作用,古人们捕猎各种动物,吃掉肉后,骨头用来制作工具,皮毛留下制成衣裳。考古学家曾在辽宁海城小孤山原始人遗址中发现了三枚骨针,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也发现一枚骨针,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而这两座遗址最晚的年代都在距今一万八千年以上。
兽皮不仅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服饰原料,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可以根据不同兽皮的特点进行加工。当时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羊皮,大夫、贵族穿锦衣狐裘,其中以白狐裘最为珍贵。不同等级所穿裘皮各不相同。《诗经》里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关于用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
有趣的是,皮裘原本是古代北方人常备的冬服,后来南方人也开始喜欢穿皮裘。
棉花一举成为“御寒王牌”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远早于宋元时期。1978年,福建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崇安县武夷山一个洞穴遗址中发现有船棺,船棺中除了丝、麻制品之外,还有一块青灰色的织物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院鉴定,确系棉布,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当时的中原地区还处于商代。无独有偶,1980年,新疆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城郊古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5件棉纺织品,其年代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可见,两汉之际,中国就有一些地区开始种植棉花。
这些棉花是从哪儿来的呢?纵观整个亚非欧地区,最早种植棉花的有印度和埃及。产于这两地的棉花品种略有区别,分别称为亚洲棉和非洲棉。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种植的棉花,很可能是在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而新疆地区的棉花,则是最早从埃及传入中亚,随后进入新疆的非洲棉,又称小棉。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棉花是一种“不麻而布、不茧而絮”的新型纺织原料,相比于其他的纺织材料,棉花具有极强的优越性。
朱元璋是棉袄的“铁粉”
元代时期,我国的棉花种植业开始发展,明代更是迅速繁荣。这和当时的政府所提倡的政策有关。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设置有福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木棉提举司,这是政府设棉花专管机构的开始。
到明初,棉花已然普及。这离不开棉花的忠实粉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曾自嘲过:“人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棉袄虽破,却能助人御寒,这位前半生饥寒惯了的帝王一心要改革衣物保暖,便开始在全国强制推广种植棉花。
朱元璋曾明确下令:民间有五亩到十亩耕田的农民,必须要栽种桑、麻、棉花各半亩,如果超过十亩,种植面积就要翻倍,用法律要求种植棉花。种多嘉奖,收成好免税,不种者则处以充军、流放、刑囚等处罚。这项政策对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明朝末年,在长江流域种植棉花已经相当普遍。
也正因棉花的全面普及,棉袄广泛流行,款式大增之余,还推动了华夏衣冠的变化———流行了几千年的带结逐渐开始被我们熟悉的扣子所取代。只是,这时候的棉袄,已经不复唐时的华贵,成了平民用品,反倒是各类皮草制品再度成了奢侈标配。(都市女报)
新闻推荐
近日,司机为救婴儿连闯红灯的事件引发关注。事件起因系广东一网约车司机为将患儿送至最近的医院,紧急情况下连闯三个红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