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八字”家风无声却有力

都市女报 2020-12-16 13:44 大字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研制出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50年前,正是黄旭华亲手把这艘核潜艇送下了水。然而,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他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交付给国家。虽然他工作繁忙,长期离家,但他用行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们。

“八字”家风的行动效应

“不用给孩子们讲太多,关键是我们的行动。”对于教育下一代,黄旭华更看重行动效应。

从1958年核潜艇研制启动,到1988年完成极限深度深潜实验和弹道导弹潜射成功,是黄旭华全身心奉献于核潜艇事业的30年,也是我国核潜艇发展史中最重要的30年。然而,这30年,对于黄旭华个人而言,几乎是从人间蒸发。

长女出生的第二年,黄旭华被选到北京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家。几年后,妻子李世英也被调入核潜艇技术研究室,家人便从上海迁到北京。没多久,全家又到了辽宁省葫芦岛,成了地地道道的“荒岛居民”。当年的葫芦岛荒芜一片,人迹罕至,做饭、取暖用煤,要到两三里外的煤厂去买,劈柴也要自己动手……

那时大女儿黄燕妮不满十岁,小女儿黄峻更小。燕妮帮母亲搬煤提水、带妹妹,还学会了养鸡。她上学要翻过一座山,冬天一下雪就成了雪山,一次放学回家,燕妮不小心滑倒被埋入雪中,差点出危险。事后,父亲找到燕妮,鼓励女儿吃苦耐劳精神可嘉,还提醒她日后做事要更加小心谨慎、量力而行。

在黄峻的记忆里,屋里屋外忙碌的总是母亲的身影。上小学时,母亲在搭公交车时被人撞下来,伤势严重,被送往医院,严重的脑震荡让她头晕目眩,呕吐不止,但她嘴里却始终念叨着“不要告诉老黄,不要影响他,我没事……”

在父母的言行中,家中慢慢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人生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人能一直搀扶着你。”黄旭华经常这样告诉孩子们。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的黄燕妮,在工地搬过砖,在工厂上过班。但她从未放弃学习,包里总背着几本书,只要有空闲就抓住每段零碎的时间学习。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1980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研究所,成为父亲的同事,也实现了从小就有的梦想:循着父亲的轨迹,投身到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中。

秉承父亲“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的教诲,她从未跟其他同事说过自己的父亲是谁。相反,她总觉得自己刚来,基础较弱,经常虚心向组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一晃几十年,黄燕妮也和父亲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

在父母的影响下,黄峻也和姐姐一样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她也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学习要靠自己努力。在这样的氛围里,黄峻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精神上的“传家宝”

黄旭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女儿说他平时在家就穿一件老旧的工作服,除非外出开会才换上正装。“父亲为人随和,对吃饭也从不挑剔,小吃摊大排档都行。”

黄峻透露,她家有件传家宝,是母亲的一件旧军装,母亲当年在葫芦岛潜艇建造基地工作时穿过,这件衣服跟随母亲从葫芦岛到武汉,保存了很多年。

黄峻说:“母亲年轻时在北京和上海担任苏联专家组翻译,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潮人’。可这件旧军装,领口、袖口、胳膊肘上都是补丁,与大家想象中的形象反差太大。”母亲告诉女儿,这件旧军装承载着一代人为核潜艇事业投入的火热青春记忆。“留下它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铭记老一辈们的朴实,要他们知道国之重器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什么叫做艰苦奋斗。”

如今,“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已渗透在家族每个人的骨血中,成为他们的精神纽带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妇女报》)

黄旭华夫妻和大女儿黄燕妮、小女儿黄峻

新闻推荐

用上5G和无人机,你家高楼也可以做“体检”

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陈爱平陈杰)雨后放晴,工作人员来到上海市虹口区景泰大楼附近,操纵一架接入5G网络的无人机为这栋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