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跨越时空 守望和平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三秦都市报 2020-12-14 00:47 大字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前)参加公祭仪式新华社发

12月13日,晴。清晨,人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聚合、静默、肃立。

当天,是中国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这里举行。

集会广场气氛庄严肃穆。黑色“灾难之墙”前,年事已高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坐在公祭队列的前排。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医护工作者站定。寒风吹动了他们胸前佩戴的白花,“花蕊”和平鸽徽章在晨曦中闪烁着光芒。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守望式。当防空警报打破宁静,人们在追忆苦难的同时,也在为和平祈愿。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3年来,古城南京发生了沧桑巨变。“万人坑”遗址上,矗立着1985年建成、3次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今,这里已接待了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近亿人次,成了每年举办和平集会的固定场所。

当日,辗转多地抗疫200余天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在广场上撞响了和平大钟。他感慨说:“中国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钟声悠悠,是对遇难同胞的缅怀,也是对后人的警醒。”

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当天同步举办了悼念仪式。

当防空警报响起,长江中的大小轮船齐鸣汽笛,汽笛声汇成了洪流。

当警报声响起,信号灯全数转红。孙中山铜像前车辆停驶;行人停下脚步,脱帽致哀1分钟。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字样。

受疫情影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年采取“防疫+预约”模式,开放时间大幅缩减。其间,举行了169场撞钟仪式,有2028名参观者撞响和平大钟;留言功能仅开放62天,但留言簿摞起来总高148厘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留言高频词。“钟声”和“留言”中,透露出人们对和平永驻的祈盼。

继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后,更多的中国城市正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告诉记者,经国际和平城市协会获准的全球“国际和平城市”已增至近300个。

“铛、铛、铛……”和平大钟之声在集会广场回荡。和平鸽振翅高飞,在城市上空久久盘旋。据中新社

新闻推荐

黑龙江绥芬河共报告确诊病例4例 无症状感染者2例

央视新闻12月13日消息,2020年12月12日0—24时,黑龙江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绥芬河市本土3例、东宁市本土1例、塔河县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