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读书是自在的旅行

日照日报 2020-12-13 06:40 大字

于晓斌

我常常把读书当作一种自在的旅行。

捧一本书,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群山、长河、落日、草木等等,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你眼前,或远山含烟,或空谷幽兰,或溪涧清音;而它们各色的质地、色彩、气味、声音等各美其美地装扮着大千世界。如果偶遇一段细腻的文字,或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此时此刻正好表达了你心底尘封已久却无法言传的一种体验或感悟,诚如在旅途中,一次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并成为知己,心中一阵惊喜。恰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样的读书,与旅行颇有些相似之处。真正的旅行,是需要慢慢体味的。到了一个可人的景点,没人会要求你早起,也没人会催促你一定要“一览众山小”。可去与不去,景总在那里。也许,早起的人可以免费参观景区,而晚起的人则尽情地享受免费的睡眠。也许在恬淡的睡意中,照样会领略到一幅幅美景:也许是一树蝉声,一行雁阵;也许是一溪一桥,一庙一寺。这风景的错落有致与季节的风云际会,诚如一位诗人所说,四时与四方,纵横交织;历史和世界,生生不息;云朵与大地,心心相印。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并不“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梁启超先生说“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

近来,读江西籍作家傅菲的散文集《故物永生》,有这样的文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房子是安放身体的,而乡间的房子是安放灵魂的……城市鼎沸,却没有温度。乡村寂寂,却浑身柔软。”“埋着最亲的人,种出吃不厌的菜蔬,这样的土,就是故土。在一个院子里,最敬爱的人,慢慢老去,老得只剩下一把摇椅相伴,一盏昏暗的灯照着旧年的木窗,便是故园。”

那些渐行渐远的人与物,那些质感而又缠绵的画面,在作者栩栩如生的文字中复活,读来扣人心弦,直抵心灵深处。就是这些被誉为乡村“活化石”但再普通不过的躺椅、洗衣石板、石臼、木门甚至一块瓦,却唤起了人们无尽的感情涟漪与乡愁记忆。

故物,是记忆的坐标。诚如作者所写道的那样:“每一件故物,里面都住着一个故人。我们能闻到故人的鼻息,握到故人的手,抚摸到故人的脸颊。”“每一件故物,都是一个器皿,盛放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也就不难理解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所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以俗眼看,纷纷各异;以道眼看,种种是常”。读平平仄仄的文字,如同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漫步于山水间,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思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会读书的人,能读出满纸的诗情画意———缓步前行,弄花香满衣;轻舟野渡,掬水月在手;枯坐赏阅,听石上流泉;对坐展卷,谈佛理禅趣;或只言片语,即时留下读书时那怦然心动的感悟。让人在平凡的一景一物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文字的未来与过往的细微处寻到人间的美好。

读书就是在读风景,读风景就是在旅中读书。书读的多了,心中的风景和景色的层次就自然而然地丰富起来。记得曾经读过的《始终》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跟内心那个自己和平相处并相知相惜,学会了推己及人和解人悟世,学会了对心中风景和旅途风景的热爱、尊重和握手言和。一个时令、一声鸟鸣、一缕清风、一叶客舟、一片蓝天,既是旅途风景的纪实,更是天人相谐的意境,也让我们的人生旅程走得更加澄净和踏实。“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曾如是说。

有人把读书比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读书的感觉,就像《开明国语课本》中孩童所吟诵的那样:“月亮出来了。天上也明亮,地上也明亮,像白天一样。”

董桥说,有月亮,不等于有月色,月色才有诗意。读书亦当如此。拥一本有篝火的故事或写满月亮的古诗集,内心便汩汩生出一份柔软与温暖———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新闻推荐

全国首单电商平台 数字人民币消费产生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潘晔吴雨)苏州面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发放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11日20时正式生效。这些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