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画罗织扇总如云
清人黄莘田《竹枝词》中有两句写女子踏青: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多少年过去了,西湖边身着画裙、手持织扇的婀娜身影踏过纤草细叶,已走进了时间的波光粼粼之中,就如长安水边盛装的丽人,消逝于历史的烟波浩渺。
和她们一同消逝的还有罗衣绣襦、金钗玉佩。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华服出游、衣冠锦绣的盛况,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度销声匿迹。文化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在近代风雨飘摇的国势下,连如何穿衣服都是一个民族向外学习的内容之一,那些锦绣衣裳也只能通过诗人的笔吸引无数后来者的感叹和神往。
不过如今时来运转,传统服饰又有了复兴之势。无论是春风秋月的良辰美景,还是夏风冬雪的好景佳节,人们在公园景区、古迹名山常会看到些身着古装的人拍照留影。Z世代(网络世代)云集的B站,更成了华服爱好者的集中营。
为传统服饰打CALL,甚至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鼓励。本月5日至6日,在古都南京,就举办了一场中国华服日·溯梦金陵活动,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大量华服爱好者特别是“90后”“00后”青年参加。21家直播平台上的1260万名网友观看了秀典。
之前的“中国华服日”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办,这是过去人们出门踏青的日子。
网络上,人们对华服的定义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近年来,华服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华服爱好者已有400余万,全国华服商家已有1500余家,华服年度销售值达数十亿元,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中。2017年至2019年间,全球的汉服文化社团数量增长53.8%。
相比线下,线上的华服热潮更加汹涌。一些火遍全网的网红,录制视频时,也以身着传统服饰为标志。
网上,大家可以对华服爱得理直气壮,并且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地。现实里,尽管爱好者众,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穿着传统服装出门入室,但人们对闯入自己生活的华服显然不如网络包容。今年北京第一场大雪,一张华服爱好者身着各个时代传统服装,排队进入故宫的照片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流行开来,配文说:一场大雪让历朝历代的妖魔鬼怪都跑了出来。
下雪的故宫仍然是百无聊赖的都市人眼中格式化的风景,那里只容得下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旗袍坎肩。
这是一个尴尬的写照:多数人对华服的接受和热爱终究没有越过屏幕和时代边框的束缚。现实里,如果你身着青衣长袍走街过巷,必招人白眼引人侧目。人们总以为,在什么时代穿什么衣。中国的历史太久了,引流过时尚潮流的服饰太多了,曲裙深衣,宽衫大袖,襥头袍衫都曾各领风骚数百年。想以一种服饰定义一个数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服饰,不能也不可能。
于是,在特定的环境和风景中,有那么一套衣服会被多数人好评,但在千差万别的现实里,却难以以一概全、当仁不让。这或许也是华服终究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复制网上那种盛况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华服爱好者羡慕在日本街头身着和服、脚踩木屐的日本人,或者在重要庆典中穿着韩服的韩国人,而他们抱怨自己的同胞对身着传统服装的自己冷嘲热讽。他们说,别人把传统带进了现实,我们却不知传统为何物。
不知传统为何物,是热心的爱好者对大家爱之深的责劝。但知不知道倒是其次,毕竟画罗织扇总如云——几千年的传统服饰多如天上的云,就算有个一知半解也需要一点专业的学习精神,但对于别人的穿衣自由,那些并没有妨碍到别人的穿衣自由,我们总该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恶意的品头论足和冷嘲热讽。画罗织扇和丝袜短裙在街头各美其美应该是现代社会的丽人行最具魅力的画面。那时候,传统和现实应许也不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了。
新闻推荐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总是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