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闲话“过年”

三秦都市报 2020-12-13 00:50 大字

■张广才

儿时过年,并不全是一件喜庆而愉悦的事,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盼过年,大人们却往往一脸愁容,愁的是没钱办年货,愁的是缺这少那,愁的是一天天排得满满当当的活忙不过来。儿时关于过年的话题,时常出现在父辈无奈的叹息声里,出现在母亲反反复复的唠叨里。就连邻里相见打招呼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年货办好了么”?可见,“办年货”真是件老百姓的大事情,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因此也才有了“年关”一说。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筹划过年,把过年所需的“样样行行”一一列出明细,看看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能够凑合对付的,哪些是干脆可以省略不办的,以保证有限的钱物可丁可卯地用在那些“过不去”的事情上。同时也要兼顾到一家老老少少几代人,支应完各种门户礼节和走亲接待。尽管早早就如此“算计”,却还是常常捉襟见肘,往往只能靠东挪西借、拆东补西,其中之难可想而知。

腊八过后便着手实打实地忙碌准备,吃的、穿的、用的,一样都不能落下,都得置办停当。单说吃的,得从上碾子、磨面粉开始,发、捏、蒸、煮、煎、炸、炒,全手工活儿,没有十天半月备不齐;再说穿的用的,跟集赶会、扯布裁衣、缝缝补补、洗洗晒晒,还有那扫屋糊墙、劈柴担水、挂画贴联......男女齐上阵,老少无闲人。浓浓的年味儿都在这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在毛驴拉磨、碾子声声的吱吱呀呀里,在鸡鸣狗叫、家什器物的叮叮当当中,也在一针一线的针脚上、一锅一碗的香气里,还在花花绿绿的色彩上、喜气洋洋的氛围里。

特别是那些出远门打工、求学的游子们,心急火燎地往家赶,拎着大包小包,在绿皮火车上咣咣当当几天几夜,下火车、转汽车、倒三轮、再步行,无论如何都要在年三十晚上之前赶到家团聚。浓浓的年味儿,就写在游子疲惫的脸颊上,就藏在一件件随身携带的礼物中,就融在车轮滚滚的颠簸里,就含在家人望眼欲穿的期待中。

这些都是序幕,真正开始过年,每一项都煞有介事、充满仪式感。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毕恭毕敬地祭拜祖先、向长辈敬酒问安,表达深厚的敬仰感恩之情;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探友、邻里互访,真诚传递出和睦友善之意;正月十五之前的闹秧歌耍社火,是全村人一起参与的联欢交流,既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友谊、抒发了欢快喜乐的心情,又饱含着对来年的祈福纳祥。由此可以看出,过年包含的寓意主要在于团结凝聚、孝老爱亲、睦邻友善、迎新接福……这些寓意,就像水中的涟漪一般,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扩大的步骤来传递,通过一个个仪式、一次次互动来彰显,经过一项项特色民俗活动、一桩桩趣味性赛事来营造。

如今过年,情形已有大不同。人们手头宽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再也不用那么紧紧巴巴地过年了。腰包一鼓嗓门大,说话有了底气,“办年货”不再犹豫,甚至可以来点“任性”,需要什么就“买、买、买”!进一趟城、逛一次年货市场、去一回综合超市,过年所需的物品全有了。即便远在天涯也不觉得天各一方,随时可与亲友在线视频,新时代就是这么牛!

“过年”的变化折射出生活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但变的是表,不变的是里;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顺、和谐、和美,所尊崇的礼仪、秩序、规矩,所弘扬的美德、精神、情怀等,是不变的,不会变,亦不能变。

新闻推荐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 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封面。□作者:蒋方舟《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是青年作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