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张老照片 她把26年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三明

澎湃新闻 2020-12-10 21:46 大字

?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70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者蒋蓉娟手机里收藏了一张老照片:30多岁的她身着短袖,在进行细纱操作。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2-1984年的照片,具体时间她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是当选福建省劳动模范后,有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贴在纺织厂的宣传栏里。“我一直(把照片)留着,很喜欢,对自己也是一个回忆。”蒋蓉娟说。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1970年,20岁的蒋蓉娟随上海国棉26厂及父母一起迁到三明,支援三线建设。在前往三明的火车上,她看见连绵山峰,心里有些激动,“因为上海没什么山,看到山,我觉得风景很好。”然而这种激动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三明到处是泥巴路,猪牛羊在路上走,环境很差。她的宿舍就在山下,每天看山,她只觉得枯燥,“山上很寂寞,厂里又很艰苦”。

回忆过去,蒋蓉娟湿了眼眶,“一开始去的时候,心里蛮委屈的,有时候想家了或者有什么事也会掉泪的。”但她说,当时年纪小,还是会学习前辈,勤勤恳恳。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蒋蓉娟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纺织厂,蒋蓉娟一开始做了两年挡车工,后来在师傅培养下做了八九年落纱工,后来成为班长、车间副主任,当选福建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

成为劳模后,蒋蓉娟在纺织厂黑板上看到自己的事迹,她心里一惊:“我做的事情,他们怎么都知道,我也没讲过。”

劳模评选需要听取厂里的意见,她的故事就是在这时被众人知晓的。

刘小娟(音)想回家看父母,但没有钱,自己手头也不宽裕的蒋蓉娟偷偷给小娟塞了50元买车票。蒋蓉娟重返三明。澎湃新闻记者 罗梓晗 图

蒋蓉娟重返三明。澎湃新闻记者 罗梓晗 图

沙县一职工有盲肠炎,父母不在身边,她把人送到医院,在手术室外等候,在宿舍里煮粥送到病房。“那时候我已经成家了,他们还小,我就照顾他们。”蒋蓉娟说。

住在老街的粗纱工总是穿拖鞋去上班,厂里检查要求不能穿拖鞋,蒋蓉娟劝说多次毫无效果,后来,她买了一双布鞋送到这个工人家里。

厂里细纱换粗纱,工作量增大,有些男工不肯干活,她挨个家访沟通。

后来,她得知厂里的“捣蛋鬼”在背后称赞她,她觉得“要用心交心,只要真诚地对他们,他们也会真心尊重你”。

64岁的张芳是蒋文娟的同事、同学加好友,她14岁进纺织厂,和蒋蓉娟认识有50年了。“我们在一起读书,在一个车间工作。我看着她,从一个挡车工,一步步走到了基层领导岗位,付出了很多。”

“细小里面见温暖,她就给人这种感觉。”张芳说,蒋蓉娟总是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身体不好,她知道了,就会很实在,比如说煮点可口的饭菜给我送来。”蒋蓉娟(中)和三明的朋友们。澎湃新闻记者 罗梓晗 图

蒋蓉娟(中)和三明的朋友们。澎湃新闻记者 罗梓晗 图

渐渐地,班里人有困难都会找她商量,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96年,办理了内退的蒋蓉娟回到上海,至今仍和三明的朋友们保持微信联系。

这次重返三明,蒋蓉娟的三明朋友们很早就催问行程,赶来看她,她心里也高兴,“这次来我想不要说了,说了怕他们麻烦,但不说又怕他们不高兴。我就告诉了几个知心的,因为工人很多,大家都对我蛮好的。”

今年12月9日,蒋蓉娟和几个姐妹在三明见面后,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你披红衣服好看。”“我站后面,脸太大。”“手这样放。哎呀,你怎么没一点风情。”拍照时,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仿佛天天见的朋友。

现在的蒋蓉娟仍然是个热心肠,这次重返三明活动,她是领队。她嘴上说“年纪大了,好像脑子反应慢了”,但没有推辞领队任务。“我对三明很有感情。看到媒体报道,我们大家一起聊的时候,就觉得三明这么好,我们好多年没去过,然后就讲好一起来,和三明驻沪办联系就过来了。”

行程中,她负责汇总参与人员名单,统计身份证、电话等信息;写下各类注意事项,比如要穿防滑旅游鞋,带上必备的慢性药;吃饭时,她也会给28个人分好三桌,都安顿好后自己再落座。“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习惯,要么不做,要做就很认真地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上海一宜家餐厅使用过期咖啡原液 杨浦市监局:已立案

上海一家宜家餐厅使用过期咖啡原液。近日,有消费者向监管部门举报称,其12月3日在宜家上海杨浦商场用餐时,发现咖啡机里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