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禹王庙,飘忽千里长淮古朴深长的文化风情 阿 睿

淮南日报 2020-12-10 08:23 大字

从桐柏高峡深谷冲出,一路呼啸,滔滔滚滚,激流奔进。浩荡长淮,一泻千里,流经豫皖苏三界,直奔洪泽入口,融进浩浩江流。

千里长淮,沿岸有多少为纪念那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理水患,造福民生的治水大英雄而建造的“禹王庙”,或与之相仿的“禹王亭”、“禹王阁”、“禹王宫”、“禹王台”等不同称谓的庙宇,不得而知;但那些庙宇中蕴涵和彰显的古朴深长、辉煌璀璨的淮河文化的风情古迹却依山傍水,风采犹在。殿堂长廊,院庭檐瓦,亭柱匾联,塑像碑刻,烟火高香,骚人诗赋,墨客笔笺,故事传说,等等,流光溢彩,形影飘逸;虽历经岁月风雨洗磨,依然不减古风,牵人思情。

相传大禹治水,起初为降服兴风作浪的水怪蛟龙,将其锁在自己都城内一深井中,不再危害人间,此即“禹王井”。井上有亭榭式建筑,雕梁画柱,金碧辉煌;井口左侧矗立一石柱,柱身系一千钧铁链,一端下垂至底,俯视水中,被锁蛟龙隐约可见。河南禹县城北门里,唐代建有“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有文雅之士傍晚时分登台观赏西山晚景时留有诗句云:“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后被铭刻于山门西侧。横额书有“古钧台”字样,此即恐为关于禹王治水最先最古的传闻。

禹王治水不止一方,其中治理淮水当属飘忽文化风情最为壮观的一举。

淮水一泻东来,入皖辗转至涂山南侧,有禹会村,禹村冈,传当年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之处,故村名曰“禹会”。宋代文学家苏轼途经此地拜谒,有《濠州七绝·涂山》诗云:“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所指即为此地。在峭壁危耸的涂山之顶,还有“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祠”。据载,后人为纪念“禹会诸侯于涂山”治理淮水的功绩,在此立庙祀之。庙始建于盛唐之前,有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称“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可见禹王庙的建筑之雄奇宏伟,许是得上苍之护佑,受地灵之厚载,东流长淮之幸运,两岸人家之愿为。禹王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峰翠,尽收眼底。西南有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谁到此观瞻,都无法遏止奔涌思潮,遥想当年一介女流为送夫完成治淮大业,独守空房,离情别绪,寄予望眼,殷殷期盼,却思归不得,怎不为之喟叹连连,也顿然生出无尚的悲悯与敬畏。王宫西侧有“圣泉”、“灵泉”,清澈碧澄,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尽皆珍藏庙壁,其中邓石如“旷览平城”的摩崖题字,跃然壁刻,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雄哉涂山,壮矣禹庙。留给后人如此深厚珍贵的文化积淀,一笔因淮而得的精神财富。涛奔浪涌的千里长淮,哪里有禹王庙,哪里就能见到对治水患,保民生英勇壮举的祭祀祠,颂扬诗,书体字画,就有闪耀于灿若星云中华大文化史册的淮河文化的一脉支系,一抹光痕。

我们这个民族是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伟大民族,谁能为百姓大众舍生忘死,救苦救难,百姓大众就会铭记在心,感恩戴德,不忘为他立庙设台,建庑修祠,广集文墨,传世纪念,“禹王庙”庙藏文化蕴涵的由来,不正是这一传统理念的佐证么!即使因岁月的风雨雕蚀,有的庙宇毁坏,只剩下废墟瓦砾,但庙藏文化的不朽留给人们记忆和史载的定然也会永存。

由此看来,一条如带的淮水,不必太多,只须有几处这样的庙宇,所承载的淮河文化风情的容量,已足够从中咀嚼出我们古老民族渊博丰厚人文精髓的深度与涵盖了。

河绕村庄,舟泊湾港,迎和风堤岸徜徉,淮水几许,收尽春光。真正治理淮河的还是新中国以后,在英明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博大襟怀、铮铮豪言感召鼓舞下,沿淮人民万众一心,每年固堤护坝,开渠筑涵,植草种树,分洪截流,逐步有效地控制了水患,保障了两岸人家夏秋平安度汛。同时还在岸畔多处雕塑了与治淮相关含带文化风情意味各种象形图案可供观赏的标识物,尤其沿淮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几个刚劲有力、气魄雄浑又别具一格的书体大字,制成横幅标牌,凌空架设或垒墙铺贴,光照淮水。这是气吞山河、云蒸霞蔚的大文化,为淮河文化提升了新美的神韵,风光无限,受人景仰!

千里风云际会,看滔滔不断,古今淮水,山势依旧枕长流,阅尽几多兴废,但听浪吟曲已改,换了新味……

新闻推荐

给你一个“家门口的汽车站"

早报12月9日讯记者从城运控股集团交运米图出行科技公司获悉,12月10日起,“青岛至日照”城际快线将上线试运行。该线路采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