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结合,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曙光村迎来“新曙光”
潺潺流水、肥沃土地,瓜果飘香……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花海环绕,村容整洁,古朴村落与现代业态气息的交织,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跃然眼前。
曙光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出一个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今非昔比
走进村民孙三九的家,院内花花草草红绿相间。孙三九坐在窗边,连着屋里的WiFi,和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进行视频通话。
孙三九告诉记者,老两口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19亩地的收成,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村里路修得好,家家门口都有垃圾桶,房前屋后种上了花卉苗木,村内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走出家门看着就舒心。”
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曙光村里的老人们感慨不已。
“那时候我们住的全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全家老小好几代人挤住在一间小屋里。”88岁的村民孙有换感慨道,“当时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了雨季道路更是无法通行。”
如今,曙光村已经成为集“自治区级环境创模达标村”“自治区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全国文明村”等荣誉于一身的文明富裕村。
2004年,曙光村组织挖掘自来水井,实现了全天24小时供水,彻底改变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2005年,曙光村开始修缮、硬化主干道路,如今村里的大街小巷已从过去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2018年,曙光村全村216户村民安装了水冲厕所,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物质生活好起来的同时,曙光村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组建广场舞团、小剧团等文化队伍,利用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场地开展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曙光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邻里和睦,互相扶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产业升级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这浓浓的乡愁,唤回了越来越多的思乡游子,也迎来了慕名而至的远近宾客。
“我们这儿不只有采摘大棚,还有农家乐,游客吃的可不光是特色菜,还享受着这儿的好风光。”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自豪地说。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从2007年开始,曙光村开启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路。村里修建起300栋厚墙体温室大棚,并由村民认领经营,户均1栋,每栋大棚年均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依托大棚的数量优势,曙光村打造了蒙苗专业化育苗基地,年出苗量在1000万株左右,年销售额达700万元。由于技术成熟、品种优良,蒙苗专业化育苗基地所培育的种苗辐射呼和浩特市周边旗县区村镇和区内外部分盟市。
曾常年在外地打拼的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后,纷纷回村创业。30岁的李智勇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曙光村,建立了正北方云仓,决心开拓农村电商事业。
2018年6月,李智勇联合同村的两个好兄弟一起返乡创业。他们把空闲的奶站改造成5000平方米的仓储空间,搭建集第三方仓储托管、代打包、代发货、代收货款等服务于一体的电商平台。
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聘用50多名村民,与内蒙古30多家本土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李智勇创办的正北方云仓逐渐步入正轨。
电商平台的创立不仅带动了曙光村村民就业,也为曙光村的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了新路子。今年7月,曙光村自产的西红柿在正北方云仓网上店铺进行销售,仅上线一个星期,村里的西红柿就基本卖光了。李智勇谋划着,下一步将通过电商渠道把村里的瓜果蔬菜卖到全国各地。
最让村民高兴的是,2017年,曙光村给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缴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如今,曙光村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的村民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
从贫穷落后封闭的小村落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曙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年收入也由改革开放前的200多元增至2019年的20024元。
依托自身优势,曙光村正大力发展各项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徐州教育微信公号12月6日发文称,近日,一则《徐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而走红》视频在微信群、QQ群等渠道传播,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