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个中心多点开花 我区积极探索大型社区文明实践路径

烟台晚报 2020-12-04 09:52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 王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区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以胶东文化广场为依托,高规格建设区级文明实践中心,扎实推进黄海路街道、解甲庄街道两个市级试点分中心建设,鼓励各实践站所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和群众特长,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目前各项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反响热烈。近日,记者深入探访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展现文明实践给当地带来的新气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运而生。2018年7月,全国开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一直以来,黄海路街道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聚焦群众最需要的服务、最关切的问题,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在基层、热在常态,以基层的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台湾村社区作为我区体量最大的居住型社区,在最初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时,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目标,构建以1个实践站、13个实践点“1+13”联合密切联动、覆盖社区的组织网络,努力建设治理效能高、整体融合度好、群众覆盖面广、实践载体多元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圈。

步入位于台湾村社区御景观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记者看到了一张硕大的“台湾村社区文明实践资源配置图”,包含了2个共驻共建单位、2个文化队伍、2个志愿服务队、8个“双报到”单位、3个社区工作团体、3个社会组织团体。“一站、一点一特色”,台湾村社区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打造不同特色的文明实践站、点,以不同的活动载体形式、不同的服务项目内容、不同的运行模式,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全面开花。

日常工作中,聚焦群众需求。居民经常凑到一起,聊聊家常、谈谈烦恼。社区通过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真心实意帮助居民化解烦恼,让大家住得舒心。近几年,台湾村社区走出一条为民服务的广路子,教育讲座“增民识”、党员扶贫“保民需”、文艺汇演“添民乐”,居民竖起大拇指。台湾村社区跑出了文明实践“加速度”,带领居民向着更好、更优、更丰富的生活全力奔跑。

在理论宣讲行动中,台湾村社区邀请“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百姓宣讲活动的优胜者们,讲出他们内心的声音,将“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喜闻乐见的故事,形成了丰富多彩、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宣讲组合体。朴实的语言、动情的语调、典型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听众,让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

盘活阵地资源,创新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哆、来、咪、发、嗦”,和美乐龄老年学堂的刘老师正在一个音一个音地进行教学。从葫芦丝的音节排列到吹奏指法,都在黑板上直观地画了出来,并逐一标记好。自台湾村社区和美乐龄老年学堂开班后,刘老师就加入老年学堂这个大家庭,带领学员们开启音乐之旅。除了葫芦丝班,学堂还开设了合唱班、书法班,为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激情与活力。

不仅如此,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社区大力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送福字、包粽子、文艺汇演、露天影院、拔河比赛、亲子活动、美丽家庭评选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台湾村社区加深了同居民的沟通,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为打造新时代文明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群众需求,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幸福。在台湾村社区,志愿服务花开遍地,处处飘香。今年以来,从年初的疫情防控到护林防火,从创建文明城市到群众满意度走访,都能看到社区党员、“双报到”单位、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遍布台湾村社区的每个地方。每一个群众所在的角落,每一个急难险重的时刻,庞大而活跃的志愿者队伍甘奉献、冲在前,已经成为台湾村社区一个靓丽的文明品牌。

新闻推荐

游杭州西湖

游杭州西湖■采秣小学506班潘博文小记者16032指导老师陈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每每读到这首诗,眼前都浮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