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八个着力点 协力推进同城化发展、都市圈建设

华西都市报 2020-12-01 03:55 大字

10月31日,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四川省同城化办主任谢瑞武在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表示,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干一件成一件,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社会的认同度,具体从以下8个方面协力推进同城化发展、都市圈建设。

01

推动构建成都都市圈

发展新格局

通过融入成渝发展主轴,高质量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协同打造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构建形成“中心城市引领、特色板块支撑、轴带串联全域、城镇网络组团”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新格局,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为支撑的“菱形”区域经济格局,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全国经济版图由“纵向沿海、外需牵引型”向“横向通道、内需拉动型”转变。

02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

“同城同网”

通过“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规划布局17条放射状铁路对外大通道、形成“148”高铁交通网,规划布局23条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形成“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打造“两环三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构建以成都为中心枢纽、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制式、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交通网络,实现高铁半小时可达、公路交通一小时可达。通过加强建设区域电网、完善区域油气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公用设施,统筹优化布局都市圈市政设施。通过建立跨行政区水源地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防洪减灾应急能力,协同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03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

发展水平

以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引育创新人才、共享创新政策为支撑,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不断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逐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04

合力共建跨区域

产业生态圈

通过推动德眉资融入成都产业生态圈、同塑都市圈服务品牌、共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都市圈产业格局,不断提升都市圈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势,合力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05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

合作水平

通过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与东中部地区的对接合作,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铁路港空港平台、国际合作园区、国际贸易投资平台、重大会展活动平台等开放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发展格局,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对内合作对外开放,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06

有序促进公共服务

便利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按照近中远期稳步推进、成熟一个推动一个的原则,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打造都市圈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医疗健康同城合作、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推动社会保障服务对接、深化养老及社会救助协作、协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渐次补齐短板、逐步推动共享,不断增强民生福祉,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07

着力强化生态环境

共保共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肩负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责任担当,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联防联控联治环境污染、强化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探索多形式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8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

以实现区域政治效应、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协同化为目标,以实践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为路径,以构建同城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为抓手,围绕经济数据统计、税收利益分享、企业利润分配、生态价值转化、农村要素激活、创业投资信用保险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除体制障碍和行政壁垒,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共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良性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文章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