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惟有读书声最佳

华西都市报 2020-11-29 04:11 大字

——读庞惊涛《青山流水读书声》

□林赶秋

家住学校围墙边上,孩子们晨读的朗朗之声,声声入耳,时常让人想起南宋学者倪思的名言:“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前贤崇尚读书,故尔觉得其声最为动听。

那么,在温山软水美如天堂的杭州,读书声会不会显得更佳呢?作家庞惊涛的新著《青山流水读书声》,用从北宋至民国千年间发生在杭州的若干个书院故事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人道‘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这个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晴、雨、月、雪,自然气象的馈赠,让本来就秀绝天下的西湖更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看重自然馈赠的人们,显然没有注意到西湖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无论你是行走游观还是坐卧静赏,都能隐隐听到朗朗的吟诵之声。只有人和文化的护持,风景才会更具神韵。”

这些吟诵之声首先来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的龙山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贬任睦州知州,创办了龙山书院。睦州辖境现在隶属于杭州,范仲淹后来又当过杭州知州。所以,庞惊涛由此娓娓道来,开启对杭州书院教育史的一次文学梳理,是个非常不错的谋篇开局。

更为巧妙的是,庞惊涛虚拟了一个“我”,一个普通的退休语文老师,在西湖畔为同学们讲了一堂名为“杭州书院故事”的辅导课,《青山流水读书声》全书即是这堂课的讲义,秉持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编织了32个历代大儒与名臣的兴学故事。如果撇开“楔子”与“尾声”的提示不看,这部“讲义”又像是一本散文集,由32篇文化大散文围绕杭州的书院和儒学有机地铺陈、组合而成。

庞惊涛坦言:从“杭州的儒学与书院文化”这一切入点来看,“虽然限于一地一史,但还是不免涉及中国的书院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流变,历史深厚博大,精英人物众多,派系纭纭,思想错综,没有数十年的专业素养,很难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我虽有志于传统书院的当代弘扬,但对中国书院的历史及其发展研究还是不够的,更何况对一个只有旅游观光概念意义上的异地城市,对其历史文化还完全谈不上深入了解。”于是,一边恶补杭州地方文献,一边请教有相关素养的前辈和同好,爬梳论文,研读故纸,孜孜以求,挖空心思,斟字酌句,一年过后,他硬是把这梦给做成了,即是这册《青山流水读书声》,被列入“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第一批文本闪闪亮相于世。

《青山流水读书声》显然不是对整个杭州书院史的通史性写作,但贯穿始终,此书一直坚持用辩证的历史观,去看待杭城历史上的相关人物以及事件。比如,对于赵孟頫的评价:“只可惜,后世之论赵孟頫者,很少从文教振兴这个角度去观察他在杭州的轴心作用以及通过雅集和论道等方式发展文教的贡献,也很少有人从一个文章大家的角度去考察他在元代儒学发展中的作用。十年‘提举’积累的点点滴滴,无疑证明了他对儒学的贡献。他缓慢掀开了以杭州为中心、辐射闽浙赣三省的书院发展大幕。”

《青山流水读书声》为现代惯于“轻阅读”的读者掀开了以书院文化为主、儒家文化为次的历史大幕之一角,杭州人应该看,不是杭州人更应该了解。

新闻推荐

西宁接待自驾游客1200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记者日前从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获悉,近年来,青海不断升级的自驾游线路备受省内外自驾游客的青睐。作为青...

 
相关推荐